第124节
可宁守仪虽有悔意,但刚刚才发完脾气,要他马上低头,那是不可能的。
恰在此时,宁芳派人来了。
不仅带来了大夫,跌打药,还非常机智的当众奖赏了那两个成绩最好的亲戚。
宁守仪当然知道,她是想替自己洗白,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可洗白她的同时,自己不也跟着受益了?
所以宁守仪便顺水推舟,全了宁芳的人情,还故意撂下那样狠话。
宁守仪相信,聪明的家长回去细思,肯定能听明白他的真意。
再不上进,便不认亲戚。但若是知错能改,岂不比从前更亲?
他既插手族学,分明就是要管事了。肯揍你家孩子,也是愿意对你家孩子负责了。所谓严师高徒,便是如此。
至于想不明白的蠢货,也很没必要放在心上。只要他们不成材,自家儿孙仗着名份,怎样都能压他们一头。
可宁守仪想完这些,又开始头疼。
他是真没想到,今日随便一考较,才发现宁家这拔不止是他这一房,其他几房也没见什么出色的人才。
唯二两个好苗子,都不是自家正经人不说,还是拐了七八道弯的亲戚。
哦,尚有一个宁云偲。
但他已中秀才,便不在这里读书。
但宁守仪凭他多年的官场经验,觉得那小子一脸的聪明外露,华而不实,未来能考个举人就是大幸,再往上,只怕就要靠祖坟冒青烟了。
可难道他们宁家,要去栽培戴杜两个外姓人么?
须知每个家族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若自家儿孙不成器,再怎么使劲也是浪费,还不如省着日后看几个小的。
可要是不栽培戴杜,就只能眼看着长房两兄弟坐大。毕竟如今有官职在身的,就他二人了。
从理智上来说,宁守仪知道,应该尽全力支持宁怀璧和宁怀瑜,让他们的仕途走得更加顺畅,好护住宁氏一族。
可从情感上来说,宁守仪是真不愿意替他人做嫁衣啊!
尤其当年宁四娘要招婿时,还跟他们闹过不少别扭。如今她虽也老了,却是老而弥辣,越发不好惹。
瞧她一个小孙女都能读得这样好书,若将来又嫁个好女婿,以她的资质,可又是长房的一大助力。
到时,他的儿孙岂不都要看人眼色过日子?
宁守仪一路想,一路忧心忡忡的回了房,偏进屋就见祝大太太要哭不哭的道,“老太爷要教儿孙,只回来细细教,何必在那么多人面前打……”
连她亲生的孙儿都挨了板子,可不心疼么?
宁守仪听得刺耳,越发心烦,呛道,“你若能给我生出几个好儿孙,至于如此么?简直把一张老脸都丢光了,还好意思哭!那几个小子抬回来之后,从今儿起,每日都写一百大字。写不出来,就不必睡了!”
看他发了脾气离开,祝大太太不敢啰嗦,回头却把宁芳恨到骨头里。望着长房方向啐了一口,低声咒骂,“看你们这回不招人恨死才怪!”
第119章送字
可说实话,象祝大太太这么想的人,还真不太多。
因为在宁芳又送医又送药之后,除了一些条件好的,又另请了大夫,其余大半挨打之人,倒是有些感激她的。
这不光是拿了手短,而是大伙渐渐都想明白过来了,就算事情因宁芳而起,可关她一个小丫头什么事?又不是她跑到宁守仪面前去挑拨离间的。
要怪,真只能怪自己不学无术,被抓了现形。
况且宁芳请医送药的诚意满满,可是让一些家境不好的家长很是松了口气。如果单是给他们,又怕人攀比着,不好意思收,可如今宁守仪都发了话,那便无事了。
至于挨的打倒也不是很重,家丁们心里都有数,这样大规模的受罚,真把人打坏了,回头指不定找什么鱼门虾路来报仇。所以他们下板子时,听着风声呼呼挺吓人,其实真落下去时,都收了三分力道,疼是会疼,但大夫一番诊治下来,俱是皮肉伤,没有伤筋动骨的。
然后有几个真心送孩子去上学的家长,在治了伤之后,回头还拎着耳朵,把自家孩子大骂一顿。
“堂堂男子,别说读书,连字都写得不如一个丫头,也好意思哭?赶紧养好了伤,老实回去念书!家里托了多少关系,才把你送到那样好的去处,你再不考个功名出来,难道还要等着跟你老子似的,成日出去受人白眼吗?”
有更多的家长会说,“一样是附读,可那戴杜两家的小子凭什么就能拿回好东西?论亲戚情份,论进学时间,你又哪点不如人了?怎么人家就能学得那么好,在众人跟前挣下体面,你却只能挣一包跌打药回来?再如此不上进,不必大老太爷动手,老子先打死你!”
……
一场喧嚣,渐渐平静。
有戴杜二人树起来当标杆,宁芳除了祝大太太,可能就只得罪了一个人——
辛姨娘。
这事虽不是她打的头,却是因她的字而起。
宁守仪一句“柔媚无骨”本没什么,可跟宁芳那个“颇有风骨”比起来,那就是狠狠扇了辛姨娘一耳光。
她自小备受宠爱,随便摆弄几下琴棋书画,世人便多赞以才女之名,可如今竟是比不上一个商户之女,这让心高气傲惯了的辛姨娘怎么忍?
若宁芳因此得罪了一大批人倒还好了,可她偏偏又化解开来。辛姨娘心知背后肯定是宁四娘出的高招,她不好直接去跟宁芳斗气,却把此事暗暗记在心里。
只宁芳这招祸水东引,除了成功替自己洗白,还让原本在宁家族学里籍籍无名的戴良、杜赫,受到了广泛关注。
江南本就文风昌盛,百姓骨子里大多是敬重读书人的。两个会读书有前程的青年才俊,似乎很值得投资啊!
于是乎,在各家刚拎回不争气的儿孙,或是心疼,或是大骂时,也有人开始悄悄打听那两个年轻人了。
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宁四娘。
宁芳诧异,祖母留意他们干什么了?
恰在此时,宁芳派人来了。
不仅带来了大夫,跌打药,还非常机智的当众奖赏了那两个成绩最好的亲戚。
宁守仪当然知道,她是想替自己洗白,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可洗白她的同时,自己不也跟着受益了?
所以宁守仪便顺水推舟,全了宁芳的人情,还故意撂下那样狠话。
宁守仪相信,聪明的家长回去细思,肯定能听明白他的真意。
再不上进,便不认亲戚。但若是知错能改,岂不比从前更亲?
他既插手族学,分明就是要管事了。肯揍你家孩子,也是愿意对你家孩子负责了。所谓严师高徒,便是如此。
至于想不明白的蠢货,也很没必要放在心上。只要他们不成材,自家儿孙仗着名份,怎样都能压他们一头。
可宁守仪想完这些,又开始头疼。
他是真没想到,今日随便一考较,才发现宁家这拔不止是他这一房,其他几房也没见什么出色的人才。
唯二两个好苗子,都不是自家正经人不说,还是拐了七八道弯的亲戚。
哦,尚有一个宁云偲。
但他已中秀才,便不在这里读书。
但宁守仪凭他多年的官场经验,觉得那小子一脸的聪明外露,华而不实,未来能考个举人就是大幸,再往上,只怕就要靠祖坟冒青烟了。
可难道他们宁家,要去栽培戴杜两个外姓人么?
须知每个家族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若自家儿孙不成器,再怎么使劲也是浪费,还不如省着日后看几个小的。
可要是不栽培戴杜,就只能眼看着长房两兄弟坐大。毕竟如今有官职在身的,就他二人了。
从理智上来说,宁守仪知道,应该尽全力支持宁怀璧和宁怀瑜,让他们的仕途走得更加顺畅,好护住宁氏一族。
可从情感上来说,宁守仪是真不愿意替他人做嫁衣啊!
尤其当年宁四娘要招婿时,还跟他们闹过不少别扭。如今她虽也老了,却是老而弥辣,越发不好惹。
瞧她一个小孙女都能读得这样好书,若将来又嫁个好女婿,以她的资质,可又是长房的一大助力。
到时,他的儿孙岂不都要看人眼色过日子?
宁守仪一路想,一路忧心忡忡的回了房,偏进屋就见祝大太太要哭不哭的道,“老太爷要教儿孙,只回来细细教,何必在那么多人面前打……”
连她亲生的孙儿都挨了板子,可不心疼么?
宁守仪听得刺耳,越发心烦,呛道,“你若能给我生出几个好儿孙,至于如此么?简直把一张老脸都丢光了,还好意思哭!那几个小子抬回来之后,从今儿起,每日都写一百大字。写不出来,就不必睡了!”
看他发了脾气离开,祝大太太不敢啰嗦,回头却把宁芳恨到骨头里。望着长房方向啐了一口,低声咒骂,“看你们这回不招人恨死才怪!”
第119章送字
可说实话,象祝大太太这么想的人,还真不太多。
因为在宁芳又送医又送药之后,除了一些条件好的,又另请了大夫,其余大半挨打之人,倒是有些感激她的。
这不光是拿了手短,而是大伙渐渐都想明白过来了,就算事情因宁芳而起,可关她一个小丫头什么事?又不是她跑到宁守仪面前去挑拨离间的。
要怪,真只能怪自己不学无术,被抓了现形。
况且宁芳请医送药的诚意满满,可是让一些家境不好的家长很是松了口气。如果单是给他们,又怕人攀比着,不好意思收,可如今宁守仪都发了话,那便无事了。
至于挨的打倒也不是很重,家丁们心里都有数,这样大规模的受罚,真把人打坏了,回头指不定找什么鱼门虾路来报仇。所以他们下板子时,听着风声呼呼挺吓人,其实真落下去时,都收了三分力道,疼是会疼,但大夫一番诊治下来,俱是皮肉伤,没有伤筋动骨的。
然后有几个真心送孩子去上学的家长,在治了伤之后,回头还拎着耳朵,把自家孩子大骂一顿。
“堂堂男子,别说读书,连字都写得不如一个丫头,也好意思哭?赶紧养好了伤,老实回去念书!家里托了多少关系,才把你送到那样好的去处,你再不考个功名出来,难道还要等着跟你老子似的,成日出去受人白眼吗?”
有更多的家长会说,“一样是附读,可那戴杜两家的小子凭什么就能拿回好东西?论亲戚情份,论进学时间,你又哪点不如人了?怎么人家就能学得那么好,在众人跟前挣下体面,你却只能挣一包跌打药回来?再如此不上进,不必大老太爷动手,老子先打死你!”
……
一场喧嚣,渐渐平静。
有戴杜二人树起来当标杆,宁芳除了祝大太太,可能就只得罪了一个人——
辛姨娘。
这事虽不是她打的头,却是因她的字而起。
宁守仪一句“柔媚无骨”本没什么,可跟宁芳那个“颇有风骨”比起来,那就是狠狠扇了辛姨娘一耳光。
她自小备受宠爱,随便摆弄几下琴棋书画,世人便多赞以才女之名,可如今竟是比不上一个商户之女,这让心高气傲惯了的辛姨娘怎么忍?
若宁芳因此得罪了一大批人倒还好了,可她偏偏又化解开来。辛姨娘心知背后肯定是宁四娘出的高招,她不好直接去跟宁芳斗气,却把此事暗暗记在心里。
只宁芳这招祸水东引,除了成功替自己洗白,还让原本在宁家族学里籍籍无名的戴良、杜赫,受到了广泛关注。
江南本就文风昌盛,百姓骨子里大多是敬重读书人的。两个会读书有前程的青年才俊,似乎很值得投资啊!
于是乎,在各家刚拎回不争气的儿孙,或是心疼,或是大骂时,也有人开始悄悄打听那两个年轻人了。
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宁四娘。
宁芳诧异,祖母留意他们干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