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打顶心倒不是什么很重的活计,只是也颇费人工,这富户家中人手充足,挺大一片棉花地,一日多的工夫便也打完了,将来待这棉花推广种植以后,家家户户种棉花,一到眼下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要下地去打顶心,也是颇为繁忙。
  待这一家人开始打顶心之后,其他各处的棉花纷纷也都进入到了可以打顶心的时候,那些种了棉花的富户们登时便忙碌起来,公府职田那边更甚,佃农们早出晚归,几乎是一天到晚都要耗在那地里头。
  也有一些人担心掐芯会伤庄稼的,但是因为先前已经拿过了县里的补贴,所谓拿人的手短,虽然心中还有一些疑虑,但还是按照县里的说法去做了。
  就有一个富户,死活跟罗用犟嘴,说他自己种了这大几十年的庄稼,从来没见谁这么干的。
  罗用见他对打顶心这个事情很是排斥,也知道其他不少人心中也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便对他说:“不若你今年便留一亩地不要打顶心,待到了收获的时候再比较一二,看看是打了顶心的棉花地收成好,还是没打顶心的棉花地收成好。”
  那人见罗用也做了让步,心中虽还是有些不愿,但还是同意了罗用的提议,留下一亩棉花地不打顶心,余下的都打了。
  罗用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消除农户们心中的疑虑,从而使得明年的棉花种植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打顶心之后不久又是一次追肥,然后大家便看着那些棉花枝条上长出一个一个的花蕾,接出一个一个的棉铃,最后开出了一片雪白的绒花。
  常乐百姓也称呼这种花为白叠花,作为常乐县人,他们很清楚那一本《白叠之歌》,乃是县令寻人写出来的,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所以在这常乐县中,少男少女们对于白叠城的故事反而不如别处那般狂热。
  但就算明知是虚构的故事,人们对于那个故事里的白叠城,还有那一段发生在白叠城中的爱情故事,心中也还是有向往的,尤其是当这成片成片的白叠花盛开的时候。
  在棉花丰收的季节,男女老少们身上挂着旧衣破布缝成的口袋,在田间采摘棉花,那县中吏员便在地头收购棉花,带籽的棉花,一斤两文半。
  虽这棉花颇轻,这个年代的品种产量也不高,但是这价钱却很不错,一斤两文半,一亩地若是能产个百余斤,便能卖到二百余文,这是种别的庄稼很难达到的收入水平。
  吏员们一面在田间地头收购棉花,一面又有人赶着牛车将收来的棉花运回城去。
  自从去年冬末他们这里开始修水泥路,陆续发了几次徭役,现如今这常乐县城外面的主干道,颇长的一段路已经被翻修成了水泥路面,在这水泥路面上赶车运货,着实比那砂石路平稳舒坦得多,也更节约畜力。
  这些从地头上收来的棉花,最后就被送到罗二娘的羊绒作坊去加工,在这个羊绒作坊中的某一间屋子里,女工们这时候正呼呼地转动着轧棉机。
  早在当初罗用从那些大食人手中买到棉花和棉花种子的时候,便已令他的那些弟子们着手开始打造轧棉机,那第一台轧棉机,早在今年开春那时候便已造好并且投入使用了,只是不为外人所知而已。
  今年这一年,常乐县要先靠这棉花挣些钱,待到来年,棉花种植在陇西大规模推广开了之后,罗用的这些弟子们就可以开始卖轧棉机了。
  他们县中现在有个机械作坊,乃是以衡致打头,和其他几名弟子共同经营,另外他们手底下还集结着一批手艺精湛的艺人。
  这些艺人里面,有当初从长安城那边带来的,也有在常乐县当地招来的,甚至还有这两年新培养出来的,手艺活这个东西,有时候确实也是要讲天赋,若是寻着那有天赋又肯努力的,教起来就很快。
  现如今在他们那家机械作坊之中,已是囤积了不少轧棉机,大大小小好几个型号,价钱都定好了,就等着明年拿出来卖钱。
  罗用叫他们尽量多造一些,不够钱尽管跟他说,他出面去找人借钱。当然等到了这些轧棉机卖掉以后,挣来的钱也有罗用的一份,毕竟是他提供的图纸,还投入了不少资金。
  不仅是这羊绒作坊,针坊那边的收入也有罗用的一份,还有今年他们与太原郭氏合办的那一家针坊,虽是罗用的弟子们出面,但是这其中所得,其实也有罗用的一份。
  罗用这一次在长安城中见了不少河东商贾,待他们与郭家的合作上了轨道之后,河东道还会陆续开办起不少针坊。
  罗用的那些弟子以及他们手底下的匠人们,他们所掌握的造针技术,在这个时代来说应该是最精良的,而且他们还能打造一些制针器械,能在相当大程度上节约人力,这是其他人一时学不去的。
  这回羊绒作坊这边正在使用的这个轧棉机,乃是由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一个名叫伊莱惠特尼的美国人发明。
  轧棉机在后世分为皮辊轧棉机和锯齿轧棉机,眼下他们正在使用的这一款便是锯齿轧棉机,因为草棉的棉籽极难去除,用寻常的棍压法很难剥除棉籽,所以必须是要带锯齿的。
  这款轧棉机的设计很巧妙,只需将棉花放入棉斗之中,摇动手柄,在机器的运转中,就能实现棉絮与棉籽的分离。
  听闻在大食国,少女们手工剥除棉籽,辛勤劳动整整一日,所得也不过一捧棉。现在离石县的这些女工们转动轧棉机,片刻工夫便能分离出一斗棉絮。
  这就是机械给生产带来的便利,然后它将会在这日复一日的生产中,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且最终改变这个世界。
  第339章 伊吾
  长安百姓大多知晓在那陇西的常乐县中,今年种了不少白叠花,秋收之后,应该能产出一批白叠布,若是不出意外,待到明年开春,便会有一批白叠布运到南北杂货销售。
  南北杂货向来走的平价路线,即便是一些奢侈品,与那些被商贾们几经转手炒到天上去的价格比起来,南北杂货的定价则要平实厚道得多。
  都说那白叠花的花心十分难剥,常乐县那边人口稀疏,又少织女,不知这一个秋冬能产多少白叠布,若是产得太少,那价钱必定就会很高。
  长安百姓大多如此想着,却不想,这才刚刚过了农历九月,进入十月初,那常乐县竟然就往他们长安城发了一批白叠布过来,定价亦不十分高昂,不到半日工夫便已被人抢购一空。
  长安城这边很多人都想不通,那棺材板儿究竟是如何在这么短时间内剥出这么多白叠花,织出这么多白叠布的。
  而在常乐县这边,当地不少百姓这时候都到县里去购买白叠花籽。
  罗用令人在县衙门口摆了个摊,每日里那羊绒作坊轧出多少棉花种子,便都令人用车拉到这里来卖。
  价钱并不十分贵,就那还带着些许白色棉絮的种子,用米升量着卖,一升种子就卖五文钱。
  自从去岁冬日以来,常乐县当地百姓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磨针挣钱,只在农忙时节磨得少些,平日里一得空便要把这些物什搬出来干活,日积月累之下,基本上也都挣了些钱,再加上这两年他们这里的农产品价格也不错,这五文钱一升的种子,一般人家倒也还是买得起。
  只是这一升种子,到底也没多少,本来这种子个头就不小,再加上种子外边还缠着些许棉絮,撒到地里头,也就能种一小片。
  好在这县衙也公道,许他们买得种子以后坐在路边挑拣,将那被轧棉机轧伤了的,还有一些个头特别小的品质特别差的种子挑拣出来,到时候挑出来多少个坏的,就到摊位上与那卖种子的吏员换几个好的来。
  所以近来在常乐县中,人们总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在县衙门口那条街道上,农人们蹲的蹲坐的做,地上铺着油纸麻布等物什,上面再放一堆白叠花籽,一个两个的都在那里细细挑拣。
  有些人买得多,一口气能从清晨坐到傍晚,还有一些个细心的,会将棉籽上沾着的那些许棉絮也剥下来,最后剥出这一小团棉花,换种子的时候顺便就把它交给摊位上的吏员。
  听闻用这白叠花织出来的白叠布,价钱十分昂贵,在这些农人眼中,即使只是棉籽上沾着的那几根棉絮,也是十分珍贵的物什,不应浪费。
  眼下这个年代交通不便,农人们从村子里来到常乐县城,很多人当天都回不去,于是便只好在县城投宿。
  城中有那最便宜的大通铺,一个人住一晚,便只要一文钱,若是带了牲口,那便还要算上牲口的钱。
  豆腐作坊那边有不要钱的饼子热汤,很多人在大通铺睡过一夜,早早便去排队,待吃过了几个饼子,喝完了一碗热汤,趁着身上那股子热乎劲便出城去了。
  出了这常乐县城,他们往往还要走上大半日甚至一整日,甚至是更长时间,才能回到自己家里。
  这一包棉花种子拿回去,明年先划一块好地种上,待到秋收后,自家留了种,后年便可多种一些。
  听那些种过白叠花的富户们说,这物什十分好种,寻常旱地就能种,种不了粟麦的盐碱地也能种,颇耐贫瘠,亦不需时常浇水。
  那罗县令还说,这白叠花最适合在他们陇西生长,若是去了中原,很多地方便种不了,因此这白叠花的价钱往后即便会比现在贱些,那也不会十分贱,总归不会比种粟麦差。
  若是果真如此,那他们往后除了自家口粮,倒是可以多种一些白叠花,再将那些因为种不出粮食而荒废的土地开了荒……
  农人们因为这些能挣钱的白叠花种子,对来年的日子充满了期待。
  而在这个时候,罗用与乔俊林则带了两三名差役,骑着马一路往那伊州去了。
  那伊州虽为大唐的一个州,但它原本乃是伊吾国,贞观初年归顺大唐,纳入唐之版图,实际上原本的伊吾王室,现如今在伊州当地依旧还有着相当大的权利以及深厚的影响力。
  那伊州的情况与沙州敦煌不太一样,多少有些敏感,罗用作为一县之长,原本不应越过州刺史,直接与伊州那边打交道,只是那瓜州刺史陈皎,原本对罗用就是采取的放羊吃草的态度,今年听闻他在长安城又干了一件大事,那恭王竟然因为他们罗家的事情被流放了。
  从前陈皎对罗用放羊吃草,也就是把他当成一个烫手山芋,倒不是怕他,就是不想沾惹,现如今说起来,那着实也是有几分害怕了。
  陈皎的家族并不算特别顶尖的世家,他在家族之中也不是最受重视的那一个,就罗用这块棺材板儿,他觉得自己着实也是有几分惹不起了,于是现在罗用说什么就是什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陈刺史一心只想安安稳稳把自己的任期混满了,好叫家人将他弄回中原去。
  现如今再回头想想从前他在罗用面前摆的那些派头,外强中干,约莫说的便是陈皎这种人。
  不过对于罗用来说,没个顶头上司压着,总归是一件好事,要不然那束手束脚的,着实也是烦心。
  伊州虽然原属伊吾国,但是在历史上,当年汉武帝打跑了匈奴人以后,也曾在此屯田驻兵,伊吾城高昌壁,许多汉人就是在那个年代来到这些地方,屯田驻兵,从此世世代代就在此处扎根繁衍。
  所以这伊州之中,同样也以汉人为主,风俗习惯皆与中原相似,穿汉服说汉话,作为戈壁滩上一片面积颇大的绿洲,这里的农业也很发达,产粮颇多。
  伊州这个地方同样很富有,在丝绸之路中,从那晋昌过来,若是不往西面的敦煌而去,而是改道北上,北边便是伊州,过了伊吾,一路再往西,便是高昌,高昌那边同样也有通往西域的商道。
  这一天中午,罗用他们寻了一个背风处下马休息,差役们从包袱中取出清水饼子,几人就坐在戈壁滩上,一口清水一口面饼地吃着。
  “县令,伊州那般远,我等因何要去,县令若是忧心县中缺粮,只管叫商贾们从那张掖等地买来便是。”一名差役如此对罗用说道。
  “张掖太远。”罗用回答说。
  在他们陇西这一片,真正产粮多的地方,总共也就那么几个,瓜州这两年若要大力发展棉花种植,将来很可能就会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避免到时候粮食不足,粮价疯长,甚至是引发饥荒,罗用作为一县之长,必须得早作打算。
  “那伊吾却也近不了多少,况且还要经过这大片荒滩,运粮怕是十分艰难。”另一名差役也道。
  若是从张掖到他们常乐县,虽然路途要远上些许,但是路况好啊,沿着长城脚下行走,安全颇有保障,粮食水草亦能及时补给,这两年又在修水泥路,待那水泥路修好了,运送粮食想来要比从前容易许多。
  哪里像那伊吾,此去虽也有路,路况却颇差,又担心贼寇袭扰,又是大片荒滩,粮食水草补给困难。
  这三名差役你一言我一语的,话里话外都是劝罗用回去的意思,罗用听闻了他们这一番分析,倒也觉得颇有几分欣慰,笑着说道:“你们想得倒也周全。”
  “不知县令是何考量。”看罗用这个态度,他们几人想到的问题,他分明也是想到了的,既然如此,因何又非得去那伊州呢?
  “此次朝中决定在陇西修路,从那凉州城一路修到敦煌城,往后这陇西的行人往来货物运输,皆要比从前便利许多。”罗用说道。
  “此事我们自然也是知晓的。”那几名差役忙说。
  罗用一边吃着饼,一边慢慢给他们解释:“这一条水泥路既然通了,那伊吾与高昌两地自然也不会眼巴巴在那边望着,他们自然也要考虑修路。”
  “若是高昌先修,一路从那高昌城修到敦煌,那往后商贾往来,怕是少有再经过伊吾的,从高昌到敦煌,再从敦煌经我常乐,过晋昌,一路往东而去。”
  “若是那伊吾也修路,沿着这条旧道,一路自然就修到了我们常乐晋昌一带。”
  “那我们走不走这一趟,又有甚的区别,横竖不管那些商贾们怎么走,都要经过我们常乐县。”一名差役马上就说了。
  “非也。”罗用说道:“伊吾这条道若是直接修到晋昌城,不过我常乐县,那么去往他们那边的商贾自然也就不会经过常乐县了。”
  那几名差役一听,那还了得,那些伊吾人若是果真那么干,那往后过往他们常乐县的商贾岂不就要少了很多。
  “如此,我等此去伊吾,便是要叫他们把路修到常乐县?”一名差役问道。
  “不仅要修到常乐县,还要叫他们早些开始修路,早一日修好了,伊吾的粮食就早一日能运到常乐。”有了伊州那片产粮区做后盾,又有通往敦煌张掖等地的水泥路,常乐县当地的粮食问题,应该也就不用太担心了。
  “走吧。”见罗用他们都吃得差不多了,一直没怎么说话的乔俊林便站了起来,催促他们快些上路。
  这一条路上并没有长城遮掩,几个人没遮没拦的走在这片荒野上,安全着实没有什么保障,乔俊林警觉性很高,相较之下,罗用着实也是有几分太松散了。
  罗用松散也就算了,怎的这几名差役也这般松散,这次回去后要与郭凤来说上一句,叫他加强差役队伍的操练和管理,莫要叫他们松散怠惰了。
  “哎,走了走了。”那几名差役纷纷起身。
  他们这时候只觉得罗县令那脑子真好使,想得真细,却不知待到这一趟回去以后,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罗用却是看出来乔俊林恼了,也不提醒那几个大老粗,由着他们高兴去。
  一行人重新骑上马背,向着那伊吾城的方向而去,眼前所见,尽是一片茫茫戈壁。
  罗用这辈子从来没有去过伊吾,上辈子他却去过,那个地方在后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哈密。
  哈密不仅是个农业发达的地方,那里还有很多煤矿资源。
  第340章 木轨
  伊州刺史乃是由原伊吾王室之人担任,说是刺史,在伊州这里差不多就是国王一般的存在。
  当年伊吾国王在李世民登基之初便来投诚,李唐王朝对其颇有优待,使其在相当程度上保有特权,而朝廷方面对伊州这个地方的干涉和管理,主要就是选择那些亲近唐王朝的伊吾王室成员,将其封为刺史。
  州刺史要服从朝廷调令,还要定期去长安城诉职,只是陇西之地距离长安城实在太远,圣人并不要求他们年年进京,像瓜州刺史陈皎,如今也有两三年没进过京城了,更别说是像伊州那样的地方,路途更远,情况也更特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