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节
“这次无论是晋察冀军区,还是一二九师的老底子几乎都掏空了。前一段时间,两大战略区反扫荡的失败,与骨干和精华都抽调走了,新升级的地方部队,编制不全、战斗力不强也有很大的关系。”
“原本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只是带回团以上的干部,团以下的干部连同部队全部移交给你们。但现在看来,营一级的干部我们也得带回去。没有了这些骨干的支撑,两大军区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恢复元气。要知道这次北上,两大军区的精华可都带了出来。”
第1463章 我们不能连锅都端走
听到司令员口中说出的在此战过后,挺进军将全部编入抗联的消息。杨震微微一愣,对于中央的这个决策,他明显并不知情。但从两位老帅的表情上来看,这件事情很明显在挺进军编成之前就已经是定了下来。
而自己却并未得到中央的通知,这说明中央也并未下定这个决心。对于中央来说,也许挺进军的部队是否编入抗联,还是要看到战役的结局再说。如果打通交通线,那么编入与否对于抗联来说,已经需要不大。
以中央在华北根据地的动员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抗联对补充兵员的部分需要。虽说华北根据地目前损失惨重,但是在短时间之内,给抗联动员十万左右的补充兵员,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诚然原本就朝气蓬勃的老部队,要比新兵团可以更快的形成战斗力。但老部队抽调过多,对于华北两大根据地未来发展也不利。而如果此次战役失败,未能最终打通与关内的陆路联系,那么已经无法退回华北的挺进军,自然只能编入抗联作战序列。中央并未将此事告诉抗联,恐怕还是存在看形势发展而定的心思。
不过杨震也不敢保证,中央是否已经下定决心,无论能不能打通与关内的陆路联系,挺进军都将最终编入抗联。因为如果这近十万的两大华北根据地精华部队编入抗联,可以为抗联加强自身的战斗力,节约大量的时间。
这无疑很符合中央尽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加强东北部队有生力量的思路。同时为华北部队壮大,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东北与华北山水相连,只要打通陆路联系,那么华北部队将会是第一波受益者。至少在武器装备方面,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发展。
只是在这件事情上,中央还有些犹豫不决。毕竟两大军区的主力,一旦全部编入抗联的作战序列,对于华北这两大根据地的战斗力,至少在短时间之内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这在另外一个方面,也会影响到华北部队的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发展。
想明白中央如此做意图,杨震却是摇了摇头。如果在此战之前,对于中央的这个决定杨震自然是相当的欢迎,但是现在他却不是很赞同。相对于眼下的抗联来说,在此次反扫荡战斗之中损失惨重的华北各大根据地,才正是需要这批老骨头的时候。
杨震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道:“两位老首长,挺进军编入抗联的这件事情先放一放。中央这么做的想法和初衷,我清楚为了抗联的发展。但是中央准备将挺进军全部编入抗联的做法,我并不同意。”
“在眼下太行与晋察冀两大军区,在前一阶段反扫荡战斗之中损失不轻的情况之下,关内战场更需要这些老部队作为骨干,以便在短时间之内尽快的恢复元气。目前的挺进军部队,抗联可以接收一部分,但是不能全部都接收。”
“我们不能一次性的将关内兄弟部队的老底子,都给扫了过来。更不能只顾及自己,不顾及兄弟部队的发展和壮大。在今后的局势发展中,关内外战场是一盘棋。我们就算再强大,但是失去了关内兄弟部队策应与支援,也是独木难撑。”
“而且这些部队,是未来关内战场兄弟部队在短时间之内恢复元气的根本,也是发展与壮大的种子。有了这些老部队作为骨干,关内部队在需要的时候,才能短时间之内迅速的壮大起来。现在中央要将这些部队全部编入抗联,这不是要砸晋察冀与太行两大军区的锅吗?”
“如果我要是真的全部照单全收,两位老首长倒是不会说我老部下什么,最多骂我一句厚脸皮、贪心一些。不过在两大军区内部,恐怕很多人要戳我的脊梁骨,骂我的娘了。就算为了家中的老娘,不跟着我这个不孝子受累,这些部队我也不能全要。”
“而且从现在看,中央也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以主席和老总的能力,这里面的利弊他们看的很清楚。所以他们一直没有告诉我们,恐怕也是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因为这么对,对华北两大根据地来说,短时间受到的影响极大。这样,我们在和中央商议一下,看看能不能让中央改变这个决心。”
“其实只要能打通与关内的陆地联系,背靠关内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撑,也就意味着东北战区始终无法解决的兵源问题,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不过这件事情,现在对于我们来说,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目前最重要的是对挺进军部队进行全方位的整训。加强步炮协同能力,提高部队的干部、战士的整体军事水平,重新调整武器编制。至于其余的事情,等第二阶段作战完成之后再说。”
“不过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我想从明天开始,挺进军部队就以纵队为建制,轮番调往富锦综合训练基地进行合成训练,并进行防空、防炮以及反坦克、攻坚等综合训练。所有的炮兵,也全部集中起来统一拉到富锦去进行进一步的加强训练。”
“其余的部队暂时先留在现有驻地,进行连排营一级的战术演练。并寻找机会,进行团一级的对抗演练。所需的弹药和装备,我们已经全部拨付到位。另外炮兵增加的部分,先去富锦基地把架子给搭起来。至于所需装备,我们内部再想办法调整。”
“我的思路和想法很简单,就是利用第二阶段战役打响之前,这几个月的短暂休整期。尽快的提升挺进军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以及在原有基础上改善部队的装备水平。同时,尽快的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
“既然老首长坚持,那么队属炮兵的编制,暂时先不做大的改动。不过各旅属炮兵,我建议在增加一个步兵炮连,另外团属炮兵增加一个三七步兵炮连。另外,我们在给挺进军总部组建一个野炮团和一个一百毫米榴弹炮团,一个两营制的高炮团,一个汽车团。”
“每个纵队下属的野炮团内,再增加一个山炮营的编制,同时再增编一个汽车营、一个高炮营。并在旅一级,组建一个防空营,一个二百匹驮马的畜力运输连。团一级组建高射机枪连、无后坐力炮连各一个,以及一个至少要有一百匹马和四十辆马车的补给连。”
“做到挺进军总部有汽车团,纵队有汽车营,旅有畜力运输连,形成较为完备的三级运输与保障体系。相对应的汽车和马匹,由我们后勤部统一调配使用。我们会提供最好的美制卡车,以及部分的日制卡车。”
“提供日制卡车,可不是我们歧视或是小家子气。无论是下一阶段作战展开,还是挺进军未来返回华北地区作战,面对的主要是日军。部队配备部分日制卡车,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零部件。”
“另外除了挺进军原有骑兵之外,我们将抗联所属骑兵二旅,全建制的整体划入挺进军编制。在抽调一个苏制装甲车营,也全部编入挺进军部队。至于这个装甲车营,是编入两个骑兵旅,还是划归挺进军总部,就是两位老首长的事情了。”
“至于会战完全结束之后,我们之间怎么分赃,到时候咱们可以再商议吗?我想两位老首长,也不至于看到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却是颗粒无收吧。虽说不能三一三十一,但至少也能让我沾沾光不是?”
“况且我们现在整天在谈判桌上和洋鬼子扯皮,就已经够劳心劳力的了,我们之间自己,就不要为了这点分家的事情伤感情了。到时候,我一切听两位老首长的。就算是两位老首长真的一毛不拔,我也不能说什么。大家都是一家人,肉烂在谁的锅里不都是一样?”
“不过两位老首长,挺进军补充前一阶段战损的兵员,我们现在可拿不出来。现在的抗联整个根据地,人口还不到一千万。适合服兵役的人口总数,还不到二百万。再除去为未来工业建设做准备,以及必须的农业人口。可供征兵的人口总数,只有几十万人。”
“我们现在已经是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困境了,可实在没有办法分给兄弟部队了。挺进军这次在热河境内作战时动员的九千多人新兵,我们也就不张嘴了。我想这七千人,也足够补充挺进军在此次作战之中的伤亡了,同时还可以在组建一个多旅。”
“所以这个新兵,我就小气一些了,不给挺进军补充了。不过所需的武器装备,我们保证一比一的全部配备齐全。不过请两位老首长考虑一下,目前的轻武器还需要调整与否。是全部换装为七九口径的武器,还是全部换装为日械装备。”
“我这几天考虑了一下,在考虑到作战后勤补给的情况之下,我觉得挺进军所有的部队,还是换装为一种口径的武器为好。七九口径武器现在虽然库存几乎已经所剩无几,但是日械装备此次会战结束之后,完全可以满足给挺进军全部换装的需要。”
“当然如果两位老帅希望能够全部更换为七九口径的武器,也不是不可以。虽然我们之前从苏联人那里搞来的波兰货,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短时间之内恐怕难以筹集到。但我可以像两位老首长保证,三个月之内给挺进军筹集到足够换装的装备。”
“之前是没有办法,部队只能有什么家伙就用什么家伙。但是现在咱们缴获了这么多的武器装备,底气可是足的很。既然有这个底气,我们最好还是将部队的武器装备口径全部做到统一。这样,在战斗之中对后勤的压力可以大大的减轻不说,也不容易出乱子。”
“另外,考虑到挺进军目前除了少量的日制钢盔之外,绝大部分部队尚无钢盔。为了减少部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我们决定从现有的装备之中抽调出来一批来,一比一的按照人数批发。至于我们部队的缺口,我们还是有办法去解决的。”
第1464章 挺进军的征兵办法
对于挺进军这个政治动员的能力,还不知道挺进军是采用什么办法在短时间之内,征集了这么多补充兵员的杨震,现在真的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了。这要是换了抗联,可没有这么大的办法,在还只是算是游击区的新区一下子征集到这么多的补充兵员。
当初挺进军刚进热河的时候,还处在伤员无人抬,弹药无人运输的窘迫境地。可在主力撤离北上的时候,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居然能动员并带出了近万的新兵,这对于兵员一直紧巴巴的杨震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意外之喜。如果不是后来更多惊大于喜的后遗症,杨震甚至想向挺进军取经了。
这热河人口总数的确不少,按照缴获的日军资料来看,有六百余万人口。但这大部分还是集中在热南,以及叶赤铁路以东地区。挺进军主要集结地热西,人口数量并不算多。能动员出一万的补充兵员,这政治工作用后世的话来说那是相当的牛啊。
要知道,现在的热河可不是关内的那些老根据地。这里的老百姓,觉悟还远没有开发出来。再加上之前日伪的严密统治,这老百姓对挺进军进入热河之后可是一直都很排斥。当初挺进军初进热河的时候的窘迫,杨震可是听政委说起过。岂止是七难来一带而过的,简直可以用九九八十一难来形容。
如果挺进军不是有几万大军,有几万条枪,没准当地的老百姓,首先会在日伪的胁迫之下,集中起来把挺进军给打垮了。杀害挺进军伤员,拎着人头向日伪请赏的事情都能做的出来,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之前关东军残酷的高压统治,自身对挺进军的又不了解。甚至在日伪的宣传之下,将挺进军当成了胡子。再加上九一八事变之前对那些这个大帅,那个将军的队伍过于反感。这些老百姓,对挺进军并不欢迎甚至是敌视。
在这种情况之下,挺进军居然还能弄出上万名新兵来,这对于杨震来说简直有些不可思议。杨震相信,挺进军是绝对不会做出抓壮丁的事情来。虽说在动员的方式上,肯定有一定的问题,但是绝对不会强拉壮丁的。
之前他还在考虑上哪去给挺进军找后备兵员,以补充挺进军在热河作战的损失,充实他们的建制。却没有想到挺进军居然在撤离的时候,自己解决了问题,还能额外的编制出新部队,这对于杨震来说,可谓真的是解决了最头疼的事情。
当然杨震现在还不清楚,挺进军究竟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征集到这么多的补充兵员的。直到一个月之后,王光宇要求根据地调集大批的火车转运热河难民,以及通过铁路运到北满的几十万拖家带口的老百姓时候,哭笑不得的杨震才知道这其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才原来是挺进军在深入热东作战的时候,在想办法动员当地百姓入伍,无论怎么宣传,结果去始终不如预想的好,参军入伍的人数寥寥无几之后。也不知道哪个缺德的政工人员出了一个馊主意,在动员百姓的时候宣布只要一家有人入伍。
挺进军将会将军属全部迁移到北满,而这些军属到了北满之后每家一个人入伍,给分四十亩地,如果两个人参军就是八十亩地。只要此次战役打完,挺进军就立即调集火车将他们的家属全部运输到北满。
现在战役打完了,全线进入休整状态,铁路也重新开通了。这些随同挺进军一同撤到热西的老百姓,也就都嚷着要挺进军留守部队实现当初的承诺。你不答应,他们就围着你不走。对于这些老百姓来说,我们的孩子已经送到你的部队上了,那你做出的承诺得实现。
热西山区土地贫瘠,都是山皮子地不说。那些随同挺进军撤出来的老百姓,在这里没吃没穿,连个房子都没有自然是不干了。过去可都是热西的人,迁移到热东地区,可没有热东地区的人,跑到热西来遭罪的。
热西地区诸县,甚至在后世几十年里面,也大多都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穷的在全国,都相当的出名。而在现在这个交通落后,农业还大部分存在靠天吃饭的时代,只能是更穷而绝对不会比后世要好。那些信了挺进军宣传的老百姓,面对着这幅景象能干就怪了。
再加上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事情,随着迁移过来的热东百姓传到热西的当地百姓的耳朵里面,自然是引起了轰动。热西山区原本地瘠民贫,当地除了鸦片产量还可以之外,其余的农作物的产量很低的。
一亩高粱的产量还不足北满一半,当地很多村子穷的一家只有一条裤子。北满是什么地方,那里听那些挺进军政工人员宣传说,土地肥的只要撒上种子,不用怎么管就能长庄稼。一亩高粱的产量,是热西的几倍。
而且一家要是有两个当兵的,就给八十亩地。即便是有一个当兵的,也要给四十亩地。那边还鼓励开荒,谁开出的就是谁的。这对于热西山区,大部分地区一家只有几亩地。还大部分是靠天吃饭,贫瘠的山地,过低的农业产量使得大部分处于极端贫困的老百姓来说,诱惑力可想而知。
很多人家的儿子并不想参军,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谁愿意去战场上打生打死?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可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只是却被贪图那最少四十亩地的父母,用绳子给捆到部队上。甚至儿子富裕一些的人家,一送来就是俩。
八十亩地的诱惑,还都是肥的流油,旱涝保收的上等地。对于这些穷到极点的老百姓来说,这诱惑力无与伦比。这舍出去俩儿子,就能换来全家人吃饱饭。其余的儿子,也能娶上媳妇了,搞得好过年也能割上一斤肉了。至少全家人,也不用在和穿一条裤子了。
所以这不用再做任何的动员,之前对挺进军态度虽说还算不太冷,但也绝对说不上热老百姓的参军热情相当的高涨。对于这些老百姓来说,反正是人给你送到部队上,这答应的事情你可别说话不算数。
不算挺进军主力北上带回来的一万多新兵,留在热西坚持的部队,这段时间之内又招了七千多新兵。不过人家孩子都送到部队上了,可现在时间过去这么长了,你们还没有动静,这老百姓自然是不干了。
负责指挥挺进军留守部队,此时兼任西满军区副司令、热河军区司令员的原来的挺进军一纵队司令员。面对自己司令部驻地整天里三层、外三层,被老百姓围的水泄不通的情况。在狠狠的批评了那个出了这么一个幺蛾子的政工干部,以及骂了一顿还真按照这个荒唐办法执行的政治部之后。
也无法安置这些老百姓的他,只能找到此时兼任西满军区司令员的王光宇解决。这件事情,总得解决吧。他这个司令员,整天被大量的老百姓围的水泄不通的骂娘,这成了什么事情。整天什么事情都干不了别说,都快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了。
可王光宇哪有办法,去一下子解决这么多的老百姓安置问题?除了在林西利用日本开拓团强占的二十万亩耕地,想办法安置了一部分之外。剩余的部分,他也只能求助抗联总部和东北局帮着想办法。
这天气眼看转冷了,本就是游牧地带的西满,上哪去能一下子安排这么多人?现在的他是即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的物资,来安顿这些拖家带口整天围堵热河军区司令部的老百姓。
接到王光宇的求援电报,杨震也只能苦笑不已。但是事情既然已经出来了,不解决是不行的。杨震只能协调东北局调集了二十多列的火车,大批的粮食,还调集了整整两个汽车团南下,连同西满军区汽车团一起。专门负责从热河向通辽,转运老百姓。
考虑到天气和这些百姓的身体情况,杨震还从军区总医院,以及根据地各个医院之中,抽调了大批的医护人员随同南下接应。而抗联的几个直属工兵团连同在嫩江休整的一师、六师、十七师,全部被动员起来,采集木头为这些百姓搭建临时房子。
同时东北局还调动了六列专列,专门为安置这些百姓的富裕、杨家店、克山、德都、龙镇地区,调集了四十万吨的煤炭、两千万斤的粮食。以及三十万套棉衣,十万床棉被,外加五万口铁锅,还有上百万斤的白菜、萝卜等过冬蔬菜。
还从库存里面抽调出了两万条毛毯,十万张草席,以及大量的肉类。整整折腾了一个半月,总算在第一场冒烟雪下来之前,将这些百姓给安置完毕。至于分地的事情,东北局倒是没有食言,按照挺进军答应的数量来的。只是生产建设兵团上半年加班加点开垦出来的荒地,一下子都移交给了这些老百姓。
要知道,这可不是几万人口,甚至十几万人口的大迁移。随同挺进军一同撤出来的热西几个县的老百姓,此次整个大搬迁搬出来的人口,达到了九十多万。热西原来挺进军活动的几个县,几乎全部都走光了。
为了筹集保证三口人一条棉被,一家一口铁锅,一家二百斤过冬蔬菜,以及每人必须一件棉衣的这些物资,东北局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仅将库存的旧棉衣全部抽调一空,还动员根据地内的老百姓捐献一部分,才勉强凑够了这些物资。
挺进军征集了一万多名新兵的同时,也给抗联带来了相当沉重的压力。这几乎是突然出现的近百万老百姓。这要是有个准备,对于杨震来说,这些老百姓的到来足以让他高兴的手舞足蹈了。可不是没有准备吗。
所有的物资,都需要现准备。又是这么大的人口数量突然迁移过来,整个东北局连同东北军区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不是生产建设兵团为明年春耕做了大量的准备,这些人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安置。毕竟就算是可供开荒的荒地再多,可也需要时间的。
第1465章 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而眼下还不知道一个月之后,挺进军这种征兵办法,会给自己有什么意外之喜的杨震,之前还正在为挺进军的兵员补充问题相当头疼。其实杨震如果真的想要将挺进军全部编入抗联,这个问题他自然不会头疼。
挺进军编入抗联的作战序列,他非但不用为如何补充兵员犯愁,还可以减少在新区动员新兵的数量。但他却恰恰他认为编入抗联,并不是很合适。所以他才为了挺进军战损补充问题,而一直很头疼。挺进军的新兵缺口虽说不多,但也总归是缺口。
说实在的,挺进军需要的装备要多少他都不愁。部队在此次战役之中缴获的但是却恰恰是这个兵力补充的问题,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自己补充兵员数量尚且不足,新区动员的速度又一直很慢。
即便是完成动员,但是按照抗联征兵的规定,能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现在还无法肯定。单单抗联为下一阶段会战做准备,以及补充此次会战伤亡,所必须的至少二十万征兵数量,放到哪个地方都够吃力的了。
要知道新区有些地区的人口,像东满地区的伪满间岛省,人口的密度还不如西满有些地方。新解放地区的所有人口总数相加,也只不过在二百余万。就算其中可动员十分之一的兵员,也不过才二十万人。
而眼下整个根据地不算新区,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一千余万出头的人口数量。这其中除去老弱妇孺,以及必须升学的、为工厂建设留下的工人,以及保留必要的农村劳动力,剩余可征兵的人口就相当的有限了。
在征兵方面不能渔涸泽而渔、焚林而猎,那样会毁了现在苦心经营出来的局面。尤其是在除了生产建设兵团之外,整个根据地绝大部分的农业生产,还要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这必然需要在农村,还需要保持大量的劳动力。
如果征集兵员的数量过多,会大幅度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生产。这对于根据地的未来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好处,甚至还有一定的损伤。毕竟相对于工业发展来说,农业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按照眼下根据地的人口现状不算新区,杨震估计最多还能征集到五万的青壮年入伍,这已经是极限了。除非动员三十岁以上,以及十八岁以下的人口参军。否则十八到二十岁年龄段的青壮年动员再多,整个根据地就要伤及元气了。
现在部队之中原有的劳工出身的干部和战士,经过两年多血战的伤亡,以及抽调到各个技术兵种部队,现在只占据部队总兵力的六分之一。伪满国兵出身的解放战士,在剔除不合格人选之外数量更少,只有不到五万人。
眼下抗联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再加上社会部所属担任战俘营监管、重要目标守备、以及边防和剿匪的各个独立营之中。连同地方部队,现有的主力作战部队还是以去年年初,至今年上半年在根据地内动员的兵力为主。
在目前抗联的总兵力,连同地方部队和社会部所属部队,再加上高射炮、工兵、铁道兵等在直属部队在内,已经将近五十万人的规模左右。按照这个数字,根据地内动员的兵力数量可想而知。
再加上引进的一系列大型工厂所需正在抓紧时间培养的工人,以及搞地方基建所需的大批工人。整个北满根据地内,单单工业基本建设以及征集兵员,所动员的人口不下近百万。这个所需人口,特别是青壮年的数量。对于整个根据地内的人口基数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要知道目前老根据地内这一千余万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在纸面上。实际上只有九百多万百姓之中,可不都是符合征兵的青壮年。其中的老弱妇孺,至少要占据将三分之一左右的数量。也就是说,至少有近四百万人口是不适合征兵的女人、老人和孩子,以及青少年。
剩下的六百多万青壮年人口之中,三十岁以上的、十八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的人口,又要除去三分之一,二百万人左右。除了这二百万人剩余的人之中可以动员入伍的,最多也就在四百万人左右。
而这四百万人口,看起来数量的确不少,但是这其中还要除去按照东北局和抗联规定,必须要升学的人数,以及在城市之中从事不可替代工作的人口。也就是说,剩下可供抗联征兵的青壮年人口也就三百多万。
但是这剩下的三百万人口之中,还要按照杨震一拖二,甚至是一拖三的要求。除去为各个工厂最起码准备的三四十万以上工人的数量,以及从事建筑业、商业、手工业等必须的人口。最关键的是,在缺乏大量农业机械设备的情况之下,所必须要保留的大量农业人口。
保留足够的青壮年作为农业人口,这是一个关系到根据地未来粮食产量,乃至根据地是否稳定的最基本底线。民以食为天,没有了足够的粮食,先不说老百姓造不造反,就是部队也无法稳定,甚至保持行军作战。
保证农业所需人口数量,满足未来所需粮食生产,也是目前抗联兵力无法放手征兵的最主要原因。再加上剔除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以及身体上有肺结核、梅毒、性病,以及残疾等原因无法应征入伍的人口。
在不影响到根据地稳定,以及未来后续发展的情况之下,眼下剩下的可供征兵的人口数量,选择余地就已经是非常的小了。可以说保证了这个,就保证不了那个。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征兵数量就受到严格的限制。新区的确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在满足抗联的基础上,已经再无力满足挺进军所需补充兵员。
抗联总不能将所有的青壮年,都拉来当兵,而其他的什么都不顾。没有了商业,根据地就是死水一摊,对东北局财政收入也是一个不小的影响。没有了农业,那么整个根据地上千万人口将会陷入饥荒。没有了必要的工人,杨震的整个工业发展计划根本就无法实现。
按照东北局的估算,不算新开垦荒地以及增产粮食,仅仅保证目前的粮食产量,就至少要保证三百万以上的农业人口,其中至少要有百分六十的人为青壮年。如果想要将目前粮食的产量增加百分之五十,就还需要在这个基数上在增加五十万人口。
“原本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只是带回团以上的干部,团以下的干部连同部队全部移交给你们。但现在看来,营一级的干部我们也得带回去。没有了这些骨干的支撑,两大军区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恢复元气。要知道这次北上,两大军区的精华可都带了出来。”
第1463章 我们不能连锅都端走
听到司令员口中说出的在此战过后,挺进军将全部编入抗联的消息。杨震微微一愣,对于中央的这个决策,他明显并不知情。但从两位老帅的表情上来看,这件事情很明显在挺进军编成之前就已经是定了下来。
而自己却并未得到中央的通知,这说明中央也并未下定这个决心。对于中央来说,也许挺进军的部队是否编入抗联,还是要看到战役的结局再说。如果打通交通线,那么编入与否对于抗联来说,已经需要不大。
以中央在华北根据地的动员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抗联对补充兵员的部分需要。虽说华北根据地目前损失惨重,但是在短时间之内,给抗联动员十万左右的补充兵员,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诚然原本就朝气蓬勃的老部队,要比新兵团可以更快的形成战斗力。但老部队抽调过多,对于华北两大根据地未来发展也不利。而如果此次战役失败,未能最终打通与关内的陆路联系,那么已经无法退回华北的挺进军,自然只能编入抗联作战序列。中央并未将此事告诉抗联,恐怕还是存在看形势发展而定的心思。
不过杨震也不敢保证,中央是否已经下定决心,无论能不能打通与关内的陆路联系,挺进军都将最终编入抗联。因为如果这近十万的两大华北根据地精华部队编入抗联,可以为抗联加强自身的战斗力,节约大量的时间。
这无疑很符合中央尽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加强东北部队有生力量的思路。同时为华北部队壮大,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东北与华北山水相连,只要打通陆路联系,那么华北部队将会是第一波受益者。至少在武器装备方面,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发展。
只是在这件事情上,中央还有些犹豫不决。毕竟两大军区的主力,一旦全部编入抗联的作战序列,对于华北这两大根据地的战斗力,至少在短时间之内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这在另外一个方面,也会影响到华北部队的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发展。
想明白中央如此做意图,杨震却是摇了摇头。如果在此战之前,对于中央的这个决定杨震自然是相当的欢迎,但是现在他却不是很赞同。相对于眼下的抗联来说,在此次反扫荡战斗之中损失惨重的华北各大根据地,才正是需要这批老骨头的时候。
杨震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道:“两位老首长,挺进军编入抗联的这件事情先放一放。中央这么做的想法和初衷,我清楚为了抗联的发展。但是中央准备将挺进军全部编入抗联的做法,我并不同意。”
“在眼下太行与晋察冀两大军区,在前一阶段反扫荡战斗之中损失不轻的情况之下,关内战场更需要这些老部队作为骨干,以便在短时间之内尽快的恢复元气。目前的挺进军部队,抗联可以接收一部分,但是不能全部都接收。”
“我们不能一次性的将关内兄弟部队的老底子,都给扫了过来。更不能只顾及自己,不顾及兄弟部队的发展和壮大。在今后的局势发展中,关内外战场是一盘棋。我们就算再强大,但是失去了关内兄弟部队策应与支援,也是独木难撑。”
“而且这些部队,是未来关内战场兄弟部队在短时间之内恢复元气的根本,也是发展与壮大的种子。有了这些老部队作为骨干,关内部队在需要的时候,才能短时间之内迅速的壮大起来。现在中央要将这些部队全部编入抗联,这不是要砸晋察冀与太行两大军区的锅吗?”
“如果我要是真的全部照单全收,两位老首长倒是不会说我老部下什么,最多骂我一句厚脸皮、贪心一些。不过在两大军区内部,恐怕很多人要戳我的脊梁骨,骂我的娘了。就算为了家中的老娘,不跟着我这个不孝子受累,这些部队我也不能全要。”
“而且从现在看,中央也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以主席和老总的能力,这里面的利弊他们看的很清楚。所以他们一直没有告诉我们,恐怕也是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因为这么对,对华北两大根据地来说,短时间受到的影响极大。这样,我们在和中央商议一下,看看能不能让中央改变这个决心。”
“其实只要能打通与关内的陆地联系,背靠关内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撑,也就意味着东北战区始终无法解决的兵源问题,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不过这件事情,现在对于我们来说,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目前最重要的是对挺进军部队进行全方位的整训。加强步炮协同能力,提高部队的干部、战士的整体军事水平,重新调整武器编制。至于其余的事情,等第二阶段作战完成之后再说。”
“不过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我想从明天开始,挺进军部队就以纵队为建制,轮番调往富锦综合训练基地进行合成训练,并进行防空、防炮以及反坦克、攻坚等综合训练。所有的炮兵,也全部集中起来统一拉到富锦去进行进一步的加强训练。”
“其余的部队暂时先留在现有驻地,进行连排营一级的战术演练。并寻找机会,进行团一级的对抗演练。所需的弹药和装备,我们已经全部拨付到位。另外炮兵增加的部分,先去富锦基地把架子给搭起来。至于所需装备,我们内部再想办法调整。”
“我的思路和想法很简单,就是利用第二阶段战役打响之前,这几个月的短暂休整期。尽快的提升挺进军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以及在原有基础上改善部队的装备水平。同时,尽快的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
“既然老首长坚持,那么队属炮兵的编制,暂时先不做大的改动。不过各旅属炮兵,我建议在增加一个步兵炮连,另外团属炮兵增加一个三七步兵炮连。另外,我们在给挺进军总部组建一个野炮团和一个一百毫米榴弹炮团,一个两营制的高炮团,一个汽车团。”
“每个纵队下属的野炮团内,再增加一个山炮营的编制,同时再增编一个汽车营、一个高炮营。并在旅一级,组建一个防空营,一个二百匹驮马的畜力运输连。团一级组建高射机枪连、无后坐力炮连各一个,以及一个至少要有一百匹马和四十辆马车的补给连。”
“做到挺进军总部有汽车团,纵队有汽车营,旅有畜力运输连,形成较为完备的三级运输与保障体系。相对应的汽车和马匹,由我们后勤部统一调配使用。我们会提供最好的美制卡车,以及部分的日制卡车。”
“提供日制卡车,可不是我们歧视或是小家子气。无论是下一阶段作战展开,还是挺进军未来返回华北地区作战,面对的主要是日军。部队配备部分日制卡车,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零部件。”
“另外除了挺进军原有骑兵之外,我们将抗联所属骑兵二旅,全建制的整体划入挺进军编制。在抽调一个苏制装甲车营,也全部编入挺进军部队。至于这个装甲车营,是编入两个骑兵旅,还是划归挺进军总部,就是两位老首长的事情了。”
“至于会战完全结束之后,我们之间怎么分赃,到时候咱们可以再商议吗?我想两位老首长,也不至于看到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却是颗粒无收吧。虽说不能三一三十一,但至少也能让我沾沾光不是?”
“况且我们现在整天在谈判桌上和洋鬼子扯皮,就已经够劳心劳力的了,我们之间自己,就不要为了这点分家的事情伤感情了。到时候,我一切听两位老首长的。就算是两位老首长真的一毛不拔,我也不能说什么。大家都是一家人,肉烂在谁的锅里不都是一样?”
“不过两位老首长,挺进军补充前一阶段战损的兵员,我们现在可拿不出来。现在的抗联整个根据地,人口还不到一千万。适合服兵役的人口总数,还不到二百万。再除去为未来工业建设做准备,以及必须的农业人口。可供征兵的人口总数,只有几十万人。”
“我们现在已经是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困境了,可实在没有办法分给兄弟部队了。挺进军这次在热河境内作战时动员的九千多人新兵,我们也就不张嘴了。我想这七千人,也足够补充挺进军在此次作战之中的伤亡了,同时还可以在组建一个多旅。”
“所以这个新兵,我就小气一些了,不给挺进军补充了。不过所需的武器装备,我们保证一比一的全部配备齐全。不过请两位老首长考虑一下,目前的轻武器还需要调整与否。是全部换装为七九口径的武器,还是全部换装为日械装备。”
“我这几天考虑了一下,在考虑到作战后勤补给的情况之下,我觉得挺进军所有的部队,还是换装为一种口径的武器为好。七九口径武器现在虽然库存几乎已经所剩无几,但是日械装备此次会战结束之后,完全可以满足给挺进军全部换装的需要。”
“当然如果两位老帅希望能够全部更换为七九口径的武器,也不是不可以。虽然我们之前从苏联人那里搞来的波兰货,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短时间之内恐怕难以筹集到。但我可以像两位老首长保证,三个月之内给挺进军筹集到足够换装的装备。”
“之前是没有办法,部队只能有什么家伙就用什么家伙。但是现在咱们缴获了这么多的武器装备,底气可是足的很。既然有这个底气,我们最好还是将部队的武器装备口径全部做到统一。这样,在战斗之中对后勤的压力可以大大的减轻不说,也不容易出乱子。”
“另外,考虑到挺进军目前除了少量的日制钢盔之外,绝大部分部队尚无钢盔。为了减少部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我们决定从现有的装备之中抽调出来一批来,一比一的按照人数批发。至于我们部队的缺口,我们还是有办法去解决的。”
第1464章 挺进军的征兵办法
对于挺进军这个政治动员的能力,还不知道挺进军是采用什么办法在短时间之内,征集了这么多补充兵员的杨震,现在真的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了。这要是换了抗联,可没有这么大的办法,在还只是算是游击区的新区一下子征集到这么多的补充兵员。
当初挺进军刚进热河的时候,还处在伤员无人抬,弹药无人运输的窘迫境地。可在主力撤离北上的时候,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居然能动员并带出了近万的新兵,这对于兵员一直紧巴巴的杨震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意外之喜。如果不是后来更多惊大于喜的后遗症,杨震甚至想向挺进军取经了。
这热河人口总数的确不少,按照缴获的日军资料来看,有六百余万人口。但这大部分还是集中在热南,以及叶赤铁路以东地区。挺进军主要集结地热西,人口数量并不算多。能动员出一万的补充兵员,这政治工作用后世的话来说那是相当的牛啊。
要知道,现在的热河可不是关内的那些老根据地。这里的老百姓,觉悟还远没有开发出来。再加上之前日伪的严密统治,这老百姓对挺进军进入热河之后可是一直都很排斥。当初挺进军初进热河的时候的窘迫,杨震可是听政委说起过。岂止是七难来一带而过的,简直可以用九九八十一难来形容。
如果挺进军不是有几万大军,有几万条枪,没准当地的老百姓,首先会在日伪的胁迫之下,集中起来把挺进军给打垮了。杀害挺进军伤员,拎着人头向日伪请赏的事情都能做的出来,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之前关东军残酷的高压统治,自身对挺进军的又不了解。甚至在日伪的宣传之下,将挺进军当成了胡子。再加上九一八事变之前对那些这个大帅,那个将军的队伍过于反感。这些老百姓,对挺进军并不欢迎甚至是敌视。
在这种情况之下,挺进军居然还能弄出上万名新兵来,这对于杨震来说简直有些不可思议。杨震相信,挺进军是绝对不会做出抓壮丁的事情来。虽说在动员的方式上,肯定有一定的问题,但是绝对不会强拉壮丁的。
之前他还在考虑上哪去给挺进军找后备兵员,以补充挺进军在热河作战的损失,充实他们的建制。却没有想到挺进军居然在撤离的时候,自己解决了问题,还能额外的编制出新部队,这对于杨震来说,可谓真的是解决了最头疼的事情。
当然杨震现在还不清楚,挺进军究竟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征集到这么多的补充兵员的。直到一个月之后,王光宇要求根据地调集大批的火车转运热河难民,以及通过铁路运到北满的几十万拖家带口的老百姓时候,哭笑不得的杨震才知道这其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才原来是挺进军在深入热东作战的时候,在想办法动员当地百姓入伍,无论怎么宣传,结果去始终不如预想的好,参军入伍的人数寥寥无几之后。也不知道哪个缺德的政工人员出了一个馊主意,在动员百姓的时候宣布只要一家有人入伍。
挺进军将会将军属全部迁移到北满,而这些军属到了北满之后每家一个人入伍,给分四十亩地,如果两个人参军就是八十亩地。只要此次战役打完,挺进军就立即调集火车将他们的家属全部运输到北满。
现在战役打完了,全线进入休整状态,铁路也重新开通了。这些随同挺进军一同撤到热西的老百姓,也就都嚷着要挺进军留守部队实现当初的承诺。你不答应,他们就围着你不走。对于这些老百姓来说,我们的孩子已经送到你的部队上了,那你做出的承诺得实现。
热西山区土地贫瘠,都是山皮子地不说。那些随同挺进军撤出来的老百姓,在这里没吃没穿,连个房子都没有自然是不干了。过去可都是热西的人,迁移到热东地区,可没有热东地区的人,跑到热西来遭罪的。
热西地区诸县,甚至在后世几十年里面,也大多都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穷的在全国,都相当的出名。而在现在这个交通落后,农业还大部分存在靠天吃饭的时代,只能是更穷而绝对不会比后世要好。那些信了挺进军宣传的老百姓,面对着这幅景象能干就怪了。
再加上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事情,随着迁移过来的热东百姓传到热西的当地百姓的耳朵里面,自然是引起了轰动。热西山区原本地瘠民贫,当地除了鸦片产量还可以之外,其余的农作物的产量很低的。
一亩高粱的产量还不足北满一半,当地很多村子穷的一家只有一条裤子。北满是什么地方,那里听那些挺进军政工人员宣传说,土地肥的只要撒上种子,不用怎么管就能长庄稼。一亩高粱的产量,是热西的几倍。
而且一家要是有两个当兵的,就给八十亩地。即便是有一个当兵的,也要给四十亩地。那边还鼓励开荒,谁开出的就是谁的。这对于热西山区,大部分地区一家只有几亩地。还大部分是靠天吃饭,贫瘠的山地,过低的农业产量使得大部分处于极端贫困的老百姓来说,诱惑力可想而知。
很多人家的儿子并不想参军,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谁愿意去战场上打生打死?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可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只是却被贪图那最少四十亩地的父母,用绳子给捆到部队上。甚至儿子富裕一些的人家,一送来就是俩。
八十亩地的诱惑,还都是肥的流油,旱涝保收的上等地。对于这些穷到极点的老百姓来说,这诱惑力无与伦比。这舍出去俩儿子,就能换来全家人吃饱饭。其余的儿子,也能娶上媳妇了,搞得好过年也能割上一斤肉了。至少全家人,也不用在和穿一条裤子了。
所以这不用再做任何的动员,之前对挺进军态度虽说还算不太冷,但也绝对说不上热老百姓的参军热情相当的高涨。对于这些老百姓来说,反正是人给你送到部队上,这答应的事情你可别说话不算数。
不算挺进军主力北上带回来的一万多新兵,留在热西坚持的部队,这段时间之内又招了七千多新兵。不过人家孩子都送到部队上了,可现在时间过去这么长了,你们还没有动静,这老百姓自然是不干了。
负责指挥挺进军留守部队,此时兼任西满军区副司令、热河军区司令员的原来的挺进军一纵队司令员。面对自己司令部驻地整天里三层、外三层,被老百姓围的水泄不通的情况。在狠狠的批评了那个出了这么一个幺蛾子的政工干部,以及骂了一顿还真按照这个荒唐办法执行的政治部之后。
也无法安置这些老百姓的他,只能找到此时兼任西满军区司令员的王光宇解决。这件事情,总得解决吧。他这个司令员,整天被大量的老百姓围的水泄不通的骂娘,这成了什么事情。整天什么事情都干不了别说,都快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了。
可王光宇哪有办法,去一下子解决这么多的老百姓安置问题?除了在林西利用日本开拓团强占的二十万亩耕地,想办法安置了一部分之外。剩余的部分,他也只能求助抗联总部和东北局帮着想办法。
这天气眼看转冷了,本就是游牧地带的西满,上哪去能一下子安排这么多人?现在的他是即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的物资,来安顿这些拖家带口整天围堵热河军区司令部的老百姓。
接到王光宇的求援电报,杨震也只能苦笑不已。但是事情既然已经出来了,不解决是不行的。杨震只能协调东北局调集了二十多列的火车,大批的粮食,还调集了整整两个汽车团南下,连同西满军区汽车团一起。专门负责从热河向通辽,转运老百姓。
考虑到天气和这些百姓的身体情况,杨震还从军区总医院,以及根据地各个医院之中,抽调了大批的医护人员随同南下接应。而抗联的几个直属工兵团连同在嫩江休整的一师、六师、十七师,全部被动员起来,采集木头为这些百姓搭建临时房子。
同时东北局还调动了六列专列,专门为安置这些百姓的富裕、杨家店、克山、德都、龙镇地区,调集了四十万吨的煤炭、两千万斤的粮食。以及三十万套棉衣,十万床棉被,外加五万口铁锅,还有上百万斤的白菜、萝卜等过冬蔬菜。
还从库存里面抽调出了两万条毛毯,十万张草席,以及大量的肉类。整整折腾了一个半月,总算在第一场冒烟雪下来之前,将这些百姓给安置完毕。至于分地的事情,东北局倒是没有食言,按照挺进军答应的数量来的。只是生产建设兵团上半年加班加点开垦出来的荒地,一下子都移交给了这些老百姓。
要知道,这可不是几万人口,甚至十几万人口的大迁移。随同挺进军一同撤出来的热西几个县的老百姓,此次整个大搬迁搬出来的人口,达到了九十多万。热西原来挺进军活动的几个县,几乎全部都走光了。
为了筹集保证三口人一条棉被,一家一口铁锅,一家二百斤过冬蔬菜,以及每人必须一件棉衣的这些物资,东北局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仅将库存的旧棉衣全部抽调一空,还动员根据地内的老百姓捐献一部分,才勉强凑够了这些物资。
挺进军征集了一万多名新兵的同时,也给抗联带来了相当沉重的压力。这几乎是突然出现的近百万老百姓。这要是有个准备,对于杨震来说,这些老百姓的到来足以让他高兴的手舞足蹈了。可不是没有准备吗。
所有的物资,都需要现准备。又是这么大的人口数量突然迁移过来,整个东北局连同东北军区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不是生产建设兵团为明年春耕做了大量的准备,这些人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安置。毕竟就算是可供开荒的荒地再多,可也需要时间的。
第1465章 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而眼下还不知道一个月之后,挺进军这种征兵办法,会给自己有什么意外之喜的杨震,之前还正在为挺进军的兵员补充问题相当头疼。其实杨震如果真的想要将挺进军全部编入抗联,这个问题他自然不会头疼。
挺进军编入抗联的作战序列,他非但不用为如何补充兵员犯愁,还可以减少在新区动员新兵的数量。但他却恰恰他认为编入抗联,并不是很合适。所以他才为了挺进军战损补充问题,而一直很头疼。挺进军的新兵缺口虽说不多,但也总归是缺口。
说实在的,挺进军需要的装备要多少他都不愁。部队在此次战役之中缴获的但是却恰恰是这个兵力补充的问题,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自己补充兵员数量尚且不足,新区动员的速度又一直很慢。
即便是完成动员,但是按照抗联征兵的规定,能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现在还无法肯定。单单抗联为下一阶段会战做准备,以及补充此次会战伤亡,所必须的至少二十万征兵数量,放到哪个地方都够吃力的了。
要知道新区有些地区的人口,像东满地区的伪满间岛省,人口的密度还不如西满有些地方。新解放地区的所有人口总数相加,也只不过在二百余万。就算其中可动员十分之一的兵员,也不过才二十万人。
而眼下整个根据地不算新区,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一千余万出头的人口数量。这其中除去老弱妇孺,以及必须升学的、为工厂建设留下的工人,以及保留必要的农村劳动力,剩余可征兵的人口就相当的有限了。
在征兵方面不能渔涸泽而渔、焚林而猎,那样会毁了现在苦心经营出来的局面。尤其是在除了生产建设兵团之外,整个根据地绝大部分的农业生产,还要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这必然需要在农村,还需要保持大量的劳动力。
如果征集兵员的数量过多,会大幅度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生产。这对于根据地的未来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好处,甚至还有一定的损伤。毕竟相对于工业发展来说,农业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按照眼下根据地的人口现状不算新区,杨震估计最多还能征集到五万的青壮年入伍,这已经是极限了。除非动员三十岁以上,以及十八岁以下的人口参军。否则十八到二十岁年龄段的青壮年动员再多,整个根据地就要伤及元气了。
现在部队之中原有的劳工出身的干部和战士,经过两年多血战的伤亡,以及抽调到各个技术兵种部队,现在只占据部队总兵力的六分之一。伪满国兵出身的解放战士,在剔除不合格人选之外数量更少,只有不到五万人。
眼下抗联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再加上社会部所属担任战俘营监管、重要目标守备、以及边防和剿匪的各个独立营之中。连同地方部队,现有的主力作战部队还是以去年年初,至今年上半年在根据地内动员的兵力为主。
在目前抗联的总兵力,连同地方部队和社会部所属部队,再加上高射炮、工兵、铁道兵等在直属部队在内,已经将近五十万人的规模左右。按照这个数字,根据地内动员的兵力数量可想而知。
再加上引进的一系列大型工厂所需正在抓紧时间培养的工人,以及搞地方基建所需的大批工人。整个北满根据地内,单单工业基本建设以及征集兵员,所动员的人口不下近百万。这个所需人口,特别是青壮年的数量。对于整个根据地内的人口基数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要知道目前老根据地内这一千余万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在纸面上。实际上只有九百多万百姓之中,可不都是符合征兵的青壮年。其中的老弱妇孺,至少要占据将三分之一左右的数量。也就是说,至少有近四百万人口是不适合征兵的女人、老人和孩子,以及青少年。
剩下的六百多万青壮年人口之中,三十岁以上的、十八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的人口,又要除去三分之一,二百万人左右。除了这二百万人剩余的人之中可以动员入伍的,最多也就在四百万人左右。
而这四百万人口,看起来数量的确不少,但是这其中还要除去按照东北局和抗联规定,必须要升学的人数,以及在城市之中从事不可替代工作的人口。也就是说,剩下可供抗联征兵的青壮年人口也就三百多万。
但是这剩下的三百万人口之中,还要按照杨震一拖二,甚至是一拖三的要求。除去为各个工厂最起码准备的三四十万以上工人的数量,以及从事建筑业、商业、手工业等必须的人口。最关键的是,在缺乏大量农业机械设备的情况之下,所必须要保留的大量农业人口。
保留足够的青壮年作为农业人口,这是一个关系到根据地未来粮食产量,乃至根据地是否稳定的最基本底线。民以食为天,没有了足够的粮食,先不说老百姓造不造反,就是部队也无法稳定,甚至保持行军作战。
保证农业所需人口数量,满足未来所需粮食生产,也是目前抗联兵力无法放手征兵的最主要原因。再加上剔除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以及身体上有肺结核、梅毒、性病,以及残疾等原因无法应征入伍的人口。
在不影响到根据地稳定,以及未来后续发展的情况之下,眼下剩下的可供征兵的人口数量,选择余地就已经是非常的小了。可以说保证了这个,就保证不了那个。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征兵数量就受到严格的限制。新区的确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在满足抗联的基础上,已经再无力满足挺进军所需补充兵员。
抗联总不能将所有的青壮年,都拉来当兵,而其他的什么都不顾。没有了商业,根据地就是死水一摊,对东北局财政收入也是一个不小的影响。没有了农业,那么整个根据地上千万人口将会陷入饥荒。没有了必要的工人,杨震的整个工业发展计划根本就无法实现。
按照东北局的估算,不算新开垦荒地以及增产粮食,仅仅保证目前的粮食产量,就至少要保证三百万以上的农业人口,其中至少要有百分六十的人为青壮年。如果想要将目前粮食的产量增加百分之五十,就还需要在这个基数上在增加五十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