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节
孩子在外头哪儿吃的着什么好的,还是得家里做的才补身!
自家做的冰鹅、腊鸭、红烧大鲢鱼、砂锅炖的羊肉、五花肉,还有特地从回回人那儿买的他爱吃的牛肉、奶酪,家里最拿手的驴肉锅子、白切驴肉、驴肉饺子……
原本吃饭的时候,老太太都得拣出来最好的给孙子们吃,可宋时这一回来,他娘和嫂子们的筷子就都不住往他碗里伸,不一会儿一个大碗就冒了尖儿。
三个孩子眼巴巴地看着,竟盼不到亲妈给自己一个眼神!
幸亏他们叔叔还知道不好意思,忙着把碗里堆的鹅腿、鸭脯、好肉块拣出来分给侄儿们。
他大嫂劝道:“他们小孩子吃什么不是吃,你在外头一待六七年,都得忘了家乡菜的滋味了,正该多吃点儿!”
二嫂更是唏嘘:“听说南边儿一盘菜只放这么一小口,哪里够人吃的?还都鱼、虾、大米干饭这些不顶饱的东西,怨不得时官儿光长个子不长肉呢!”
宋时很想提醒他们一句,他爹带他上任时是带了厨子的,做的菜跟在家里时差不多,回京之后就更不用说了……
再说,福建虽临海,但他爹做官的武平县却是在武夷山脉最南端,客家人多,口味像中原湖广那边儿,鸡鸭鱼肉都不少的。
他反过来给娘和哥嫂夹肉夹菜,安慰他们:“我们年年不都捎回那边儿的鸡、肉、火腿来吗?在福建也是吃肉多,也有不少种麦子的,我们在那边吃不着苦。”
说起这个,倒想起赵书生送的清酱肉,叫厨下切了蒸蒸,端上来给家人们吃。
这清酱肉是在酱缸里腌出来的,滑腴美味不输火腿,又因放的时间短,味道更清鲜,直接切切其实就能上桌。不过这是要给孩子吃的,需得做熟了才好,他才叫人切了蒸上来。
他弄来的什么他娘都吃着好,吃口清酱肉也要夸这肉就是京里做得才地道,家里原先买的都有股陈酱味,不如他带来的这块香甜。
他趁机跟母亲安利京城的好处:“我在京里已经买了个小院儿了,早晚爹回来也在京里当值,咱们一家子都搬过去团圆岂不好?就是离着皇城近的地方贵些,咱们也不妨在城外买个别业,平日住在京里,休沐日和长假就出城松泛。”
京城还有许多好书院,霖哥儿霆哥儿过去就能进大书院了,比单请个先生来家教的还好。霄哥儿今年也六岁了,人家高门大户的孩子都是四五岁就上学,他过去也能跟着哥哥们上学,早学早成才。
当然,要是二嫂宠孩子,省不得霄哥儿太早上学,就交给他这个叔叔开蒙也行——他当年可是写过古代蒙学小论文的,参考文献背了一圈……就是没过稿而已。
他大侄儿早听叔叔说了要进京的事,知道是一家子都进京,倒没什么抗拒;二侄子反正已经念起书来了,在家在外也差不多少,去京里还能换个新鲜地方,也自愿意;唯有最小的霄哥儿听说自己进了京也要念书,急得嘴都扁起来了,小声叫了一声“娘”。
他娘欢天喜地地看着他叔叔说:“他三叔真要给我们霄哥儿开蒙么?这可是他的福气了!不过你当官儿的得给皇帝老子办事,哪有工夫常盯着他,不如还是把他送个书院念书,你哪天有空哪天指点他一下就行。”
宋时笑着应道:“二嫂说得是,我这些日子歇惯了,差点忘了国朝要编新书,我还兼着刻书一职,还真不能像哥哥们当初教我时那样教侄儿们,只能偶尔给他们讲讲。”
两个大人几句话间就定下了要让霄哥儿提前上学的事,吓得孩子眼中含泪,委屈巴巴地看着父亲。
他爹却也没留心这个一向宝贝的独子,而是在劝老太太:“爹和时官儿在南边时,咱们一家子没奈何要分开。如今他们都到京里了,离着保定不过三百里路程,口音风俗也是大差不差的,难道还两地住着么?”
虽然不少做官的都是孤身上任,把父母妻儿留在家乡,可那些不是为地方远,就是家里有子弟奉养父母,可以放心留下。他跟大哥也都有个举子功名,不提在京读书考试方便,若是将来捐得了京官,一家父子兄弟都在京,单把妇孺留在家乡,也不成个样子。
连宋大哥都说了一句:“时官连房子都买了,娘为了他的孝心,也进京住两天罢。”
老夫人倒不关心别的,只问宋时:“你买那院子花了多少银子?你爹给你的零花够吗?别是找京里头开钱桌的借的吧?那钱桌、钱柜的银子可借不得,咱们家里你爹寄来的银子都花不了,差多少娘给你。”
这么大人了,又考上国家公务员,哪儿能花父母的钱呢。
宋时用力摇了摇头说:“那就是个三进的小院子,花不了几两银子,我找桓家师兄借的,娘你放心就是。要是咱们一家子都进京住,就得买个大宅了,这银子我却不好再找他借,定找娘要的。”
他娘点点头,叹了一声:“你师兄待你倒还那么好,只是咱们两家缺了些缘份。罢了,我知道你们少年人都觉着京城好,不过就是要走,怎么也要看着咱家门前立起三元牌坊再说。你先好生歇歇,回头你们兄弟带着霖官儿去坟上祭扫,告祭祖宗,再找个和尚算算才得准。”
祭礼、展墓是一家一姓的大事,自然不能到了家随随便便就去。得先安排人买下三牲、纸烛、线香、扎的金银元宝,还要提前叫人将坟前荒草清理干净,重将坟包堆高,他们才好风风光光捧着圣旨去坟前告祭。
不过到了自己家里,这些杂事就都不用宋时费心了。他这一天只是吃吃玩玩,给娘和侄儿们讲自己在外任上如何玩乐,如何跟着一身官威的爹爹审判福建豪强劣绅。
讲到激动处,还唱了一嗓子“衙前听审,正遇钦差来巡”,听得他娘眉花眼笑,指着他跟儿子媳妇说:“这哪儿像个做了官的人,倒比小时候还活泼了。”
那时刚穿来时演技不行,后来又忙着写论文,再后来又进了京,跟这一世的嫡母、兄嫂、侄儿们相处得倒不多了。
宋时听着有些惭愧,越发卖力地彩衣娱亲,唱念作打,还加了些京剧的动作身段儿。
虽然也就是春晚和戏曲频道看来的水准,但那也是经过六百年艺术积累的,拿出来单看也足够惊艳观众。老夫人看得入神,不知是夸赞还是担忧地叹了一声:“这竟是哪儿学来的,这一摆手,一摇身,真有大官儿的气派!咱们立春时看府衙前唱的大戏也没有这么好看的!”
二侄儿给面子地啪啪啪给他鼓掌;大侄儿已经读了四书,自然矜持些,只跟着他唱的曲子摇头晃脑。唯有小侄儿想起兄长们都是八岁上学,自己却被这个从没见过的叔叔一句话说得立刻就要去念书,心里满含悲伤,连他的戏都不要看了!
到晚上各家回了小院,宋昀才抱起大儿子,搂着媳妇,坐在床上看着一双女儿。
霄哥儿见那个疼爱自己的爹又回来了,抓紧时间求告:“大哥二哥都是八岁才上学的,我也想八岁再读书,爹再让我多玩两年吧!”
宋昀顿时把脸一板,要来个“当面教子”。他娘子却把儿子往身后一拉,嗔怪地瞪了他一眼,背后教夫:“他在人前说这话,你怪他也罢了,孩子当着他三叔不是没说什么,到自己院里才求你一句吗?这又没外人在,你装什么严父,好好地跟他讲明白,我们霄哥儿能不懂事吗?”
她抱着有点吓着的儿子说:“霄哥不怕,去学里念书可好玩了,有好多你这年纪的小孩儿一道玩耍,只要你背好了书,先生也不打手板呢。”
小孩子听不出这话中的陷阱,便放心地倚在母亲怀里听父母说话。
宋昀也饶过儿子,对二奶奶李氏说:“我这回想要奉母亲进京,也是为着我自己不想再考,想捐个官儿做做。到时候我定然要把你带走,万一大哥也把大嫂带去任上,娘一个人在家乡肯定不行。”
李氏眼中蓦地亮起一点光华,惊喜得说话都打起了官腔,娇娇柔柔地问:“爷怎么想开、想起要放弃科试,捐个官身的?”
宋昀笑道:“连我爹最后都不考了,我们兄弟又不是爹那样执着进士功名的,算算年纪也觉得不能一直考下去了。再者说,时官儿都知道给家里置产了,我这么大人,难道还一直吃用父母甚至弟弟挣下的家事?”
他犹豫一下,把儿子赶到一旁耳房去睡,低声跟爱妻说:“我想时官儿有出息,将来必定能给咱们娘和他媳妇各挣上一轴诰命。可他再有出息也没有给嫂子挣诰命的,我做人丈夫、做人父亲的,也得自己搏个封妻荫子哪。”
第87章
新科状元回乡祭扫,保定知府、清苑知县自然都要带着佐贰官和首领官们上门来团拜。
重点拜访对像宋三元亲自接待了本地官员, 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交流, 感谢府、县两级官府给宋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和门外三元及第牌匾的爱民工程。
府尊刘大人道:“这牌坊自是府里该建的, 白石贤弟是我保定乃至北直隶建国以来出的第一位状元,又连中三元、举世罕见, 本府倒恨不能将牌坊立到衙门口了!”
连他们家的房子和祖坟府里都打算替他们重修一遍!
宋时忍俊不禁,多谢过刘大人,答道:“这两天在下要到城外展墓, 不能拜访诸位大人, 来日我家祭礼大事完了, 我便到府上亲自还拜,以谢这些年的关照。”
刘府尊和徐县令等人假意说了两句“打扰”, 然后就露出真正的心意, 邀他到各家做客之余, 最好还能跟府里的书生们见个面哪, 开个诗会啊,办个讲学大会呀……
他给福建都办了, 回来后怎么能不造福自己的家乡呢?
宋时苦笑着摇了摇头:“这事倒有些为难。我在福建办大会时, 都是提前数月印帖子邀请名士鸿儒与肯来听讲的学生, 也得有地方开得起这么多人的大会, 非这一月之内便可奏功的。老大人若意做成此事, 我倒可以把当初办讲学会的整个经验写下来以备大人供参考。来日大人选定长假办起讲学大会,我定要来参加。”
刘大人也是见着他临时起意,见实在办不成, 便摆了摆手:“罢了,宋贤弟身在京城,往后要办大会,岂有不在京里择名师、邀才子的?保定办得再好总也不及京里,能得贤弟主持一场普通文会也就够了。”
若只是本地书生开个小会倒不麻烦。
宋时欣然同意,算了算时间,便道:“在下回来前蒙圣上恩旨,得了个教庶吉士印书的差使。但我这印书法需得用自做的油墨才能印,需得腾出几天工夫备料……”
皇上恩旨,教庶吉士印书。
这话砸在哪个读书人头上都够他们肃然起敬的了,做官的人更知道这清贵差使的分量,岂止不打扰,简直不敢请他花这办翰林公务的工夫主持文会了。
宋时忙解释道:“我在家乡要待上一个月,做这油墨前后加起来用不到十天就足够了。老先生尽管安排文会,我这些年不在家乡,也早想与家乡的名士才子们畅谈诗文。”
难得宋三元忙着公事还惦着家乡书生,他们做一地主官的怎能叫学子们错过这机会?几人数着休沐日,给他留下祭扫和做油墨的工夫,定了四月二十日开文会。
宋家挑的祭祖日子是四月初五,中间将近有半个月的供他备料。其实土法油墨的材料在明朝基本能买着,唯有一个肥皂必须自己做——得先用草木灰和石类合烧碱,再做热制皂。有半个月工夫,足够他做出到明年用的肥皂,多的连一家上下的洗衣皂都能供上了!
还可以顺便做几块冷制皂,给家里人洗脸、洗手用。
他自己一个男人,过得粗糙,做出来的热制皂向来是连脸带衣裳一起洗。不过他当年也带旅客到不少手工冷制皂小店买过纪念品,知道女孩子都讲究滋养肌肤,说冷制皂比热制的有营养,那就多做些送给家人用呗。
======================
四月初五当天,老夫人亲自领着儿孙辈到祖先坟前拜祭,摆了猪牛羊三牲,点上寺里请来的好线香,告祖先他家出了三元的大喜事。
宋时越过哥哥们跪到坟前,烧了他亲手抄的圣旨副本,默默祝告,又告宋家祖先他们父子都要进京做官,往后一家也要搬进京里的事。
他对拜祭宋家祖先倒不排斥。他自己穿越前也姓宋,祖上虽然没经历过这么个大郑王朝,可说不定宋亡以前,这个宋家的先祖就是他们家的先祖呢。
反正他是中华儿女,这时代的人都是他的祖宗,拜谁也不吃亏。
他认认真真地做完礼数,又看着他娘从怀里掏出一双茭杯,合在掌中,在宋家太公坟前诚心诚意地摇了半晌,向地上一掷,撒出个阴阳俱足的允杯来。
成了,这就是祖宗许他们搬家了!
老太太感叹道:“我在保定住了一辈子,临老临老倒要做京里人了。罢了,反正我是去做老太太享福的,到哪里不是过呢。”
虽然乡邻的老姐妹以后难得见着了,可她这样的大家老夫人,原也不能日日串门说话,多半是儿媳和家里养娘使女们陪着。
她只愁到了京里,时官儿娶个高门大户的京里媳妇回来,她们三个乡下婆媳怎么跟人家相处?
扫完墓之后,老太太索性没回家,直接叫宋时跟着她往不远处一座算姻缘子女有名的观音庵打卦,给小儿子算算婚姻缘份。
宋时是到了殿上才知道他娘打算给他算姻缘,看着师太递过来的签筒,莫名有点心虚。虽然说不能封建迷信……可万一算出来他对象、啊不,万一算出来他有搞南风的趋向……
他现在可是在他妈眼皮底下啊!
这感觉就像正在上着自由活动课,数学老师忽然进教室说“这堂课我们随堂考”,激动、紧张、惊悚的心情简直一言难尽。
他对着那筒伸到面前的签,竟有些下不了狠心去拿,回过头对他娘撒娇:“娘不要催我,我还不想成亲,抽这签做什么?咱们家第三辈也儿女双全了,娘要抱孙子孙女就去抱霖哥儿、大姐儿他们,我还想多过几年没人管的舒坦日子呢。”
他这话说得孩子气,樊夫人听得笑了起来:“哪有人长大了不成亲的,快抽一支,这占的是你的终身,又不是立逼着你成亲。你这些年在外头做主惯了,主意大,想娶什么样的千金小姐由得你自己挑拣,娘不管束你就是。”
那万一不是千金小姐可怎么办呢……
宋时心底直打颤,可终究拧不过他娘和面前端着签筒端到有点手抖的老师太,咬牙接过签筒,到观音前摇了摇,摇出一支签来。
他娘忙叫随行的丫头捡起,恭恭敬敬地交给师太解签。
那尼姑接过来看了一眼,微微皱眉,从一旁桌子里抽出个黄纸条递给樊夫人,说道:“却是个‘文君访相如’之签,婚事恐有波折,先虚后实,先订的婚事难成,再合的便是良缘了。”
樊夫人一低头看见纸条上“女子当年嫁二夫”之语,不禁想起儿子遇见的糟心事,便将纸条收进袖里,对宋时露出个笑容:“先苦后甜也是有的,我时官儿如今难事都过去了,往后只剩顺顺当当的好日子。”
宋时心思复杂地看着她那只袖子,强挤出笑容答应道:“得了这签,娘该放心了吧?天色不早了,咱们还是早些回城去,免得哥嫂和侄儿们在家担心。”
这种抽签是真灵假灵啊,怎么好像还有点准呢?
这个“文君访相如”……
他不禁想起桓文君夜访宋相如的旧事,心虚得不敢找他娘要解签看,扶着她出了观音堂,回到家中歇息。
他们母子俩到家后都没再提过这签,不过这个“文君访相如”的签名倒给了他一点灵感,赵书生交托给他的稿子倒可以添这么一段——
反正赵悦书要他把李少笙写成良家子出身,他就可以写赵、李二人青梅竹马,却被赵父拆散,不得结契兄弟。赵悦书为求婚姻自主到省城应考,李少笙不忍分别千里寻夫,路上不幸遇着山贼流寇抢劫,见他美貌,险些要强占他。幸得一位文武双全、义薄云天的宋学生去考试时撞见这桩惨事,于是带兵打退山贼,收他为义……
收他为义子是不是差辈份了?
可他也不能写自己跟李小受结了义兄弟,这可是福建的故事,万一他的性向被人误会了怎么办?
——就看李少笙会识字看书,收他作个书童好了!
到后来宋学生考中状元,同年进京赶考的赵书生偶尔在状元公身边看见了魂牵梦萦的心上人,于是冒着被他责难之险登门要人。
然后大度的宋状元就给这两人主持婚礼,成全他们成了一对。
很好。
这篇文里掺进了无数传统经典套路,细节又都贴合他们仨本人的经历。除了最后办婚礼这段,文中的宋状元简直就是他这个宋三元本人了,还给他们风光大办了婚礼,赵悦书还能有不满的?
没有!
自家做的冰鹅、腊鸭、红烧大鲢鱼、砂锅炖的羊肉、五花肉,还有特地从回回人那儿买的他爱吃的牛肉、奶酪,家里最拿手的驴肉锅子、白切驴肉、驴肉饺子……
原本吃饭的时候,老太太都得拣出来最好的给孙子们吃,可宋时这一回来,他娘和嫂子们的筷子就都不住往他碗里伸,不一会儿一个大碗就冒了尖儿。
三个孩子眼巴巴地看着,竟盼不到亲妈给自己一个眼神!
幸亏他们叔叔还知道不好意思,忙着把碗里堆的鹅腿、鸭脯、好肉块拣出来分给侄儿们。
他大嫂劝道:“他们小孩子吃什么不是吃,你在外头一待六七年,都得忘了家乡菜的滋味了,正该多吃点儿!”
二嫂更是唏嘘:“听说南边儿一盘菜只放这么一小口,哪里够人吃的?还都鱼、虾、大米干饭这些不顶饱的东西,怨不得时官儿光长个子不长肉呢!”
宋时很想提醒他们一句,他爹带他上任时是带了厨子的,做的菜跟在家里时差不多,回京之后就更不用说了……
再说,福建虽临海,但他爹做官的武平县却是在武夷山脉最南端,客家人多,口味像中原湖广那边儿,鸡鸭鱼肉都不少的。
他反过来给娘和哥嫂夹肉夹菜,安慰他们:“我们年年不都捎回那边儿的鸡、肉、火腿来吗?在福建也是吃肉多,也有不少种麦子的,我们在那边吃不着苦。”
说起这个,倒想起赵书生送的清酱肉,叫厨下切了蒸蒸,端上来给家人们吃。
这清酱肉是在酱缸里腌出来的,滑腴美味不输火腿,又因放的时间短,味道更清鲜,直接切切其实就能上桌。不过这是要给孩子吃的,需得做熟了才好,他才叫人切了蒸上来。
他弄来的什么他娘都吃着好,吃口清酱肉也要夸这肉就是京里做得才地道,家里原先买的都有股陈酱味,不如他带来的这块香甜。
他趁机跟母亲安利京城的好处:“我在京里已经买了个小院儿了,早晚爹回来也在京里当值,咱们一家子都搬过去团圆岂不好?就是离着皇城近的地方贵些,咱们也不妨在城外买个别业,平日住在京里,休沐日和长假就出城松泛。”
京城还有许多好书院,霖哥儿霆哥儿过去就能进大书院了,比单请个先生来家教的还好。霄哥儿今年也六岁了,人家高门大户的孩子都是四五岁就上学,他过去也能跟着哥哥们上学,早学早成才。
当然,要是二嫂宠孩子,省不得霄哥儿太早上学,就交给他这个叔叔开蒙也行——他当年可是写过古代蒙学小论文的,参考文献背了一圈……就是没过稿而已。
他大侄儿早听叔叔说了要进京的事,知道是一家子都进京,倒没什么抗拒;二侄子反正已经念起书来了,在家在外也差不多少,去京里还能换个新鲜地方,也自愿意;唯有最小的霄哥儿听说自己进了京也要念书,急得嘴都扁起来了,小声叫了一声“娘”。
他娘欢天喜地地看着他叔叔说:“他三叔真要给我们霄哥儿开蒙么?这可是他的福气了!不过你当官儿的得给皇帝老子办事,哪有工夫常盯着他,不如还是把他送个书院念书,你哪天有空哪天指点他一下就行。”
宋时笑着应道:“二嫂说得是,我这些日子歇惯了,差点忘了国朝要编新书,我还兼着刻书一职,还真不能像哥哥们当初教我时那样教侄儿们,只能偶尔给他们讲讲。”
两个大人几句话间就定下了要让霄哥儿提前上学的事,吓得孩子眼中含泪,委屈巴巴地看着父亲。
他爹却也没留心这个一向宝贝的独子,而是在劝老太太:“爹和时官儿在南边时,咱们一家子没奈何要分开。如今他们都到京里了,离着保定不过三百里路程,口音风俗也是大差不差的,难道还两地住着么?”
虽然不少做官的都是孤身上任,把父母妻儿留在家乡,可那些不是为地方远,就是家里有子弟奉养父母,可以放心留下。他跟大哥也都有个举子功名,不提在京读书考试方便,若是将来捐得了京官,一家父子兄弟都在京,单把妇孺留在家乡,也不成个样子。
连宋大哥都说了一句:“时官连房子都买了,娘为了他的孝心,也进京住两天罢。”
老夫人倒不关心别的,只问宋时:“你买那院子花了多少银子?你爹给你的零花够吗?别是找京里头开钱桌的借的吧?那钱桌、钱柜的银子可借不得,咱们家里你爹寄来的银子都花不了,差多少娘给你。”
这么大人了,又考上国家公务员,哪儿能花父母的钱呢。
宋时用力摇了摇头说:“那就是个三进的小院子,花不了几两银子,我找桓家师兄借的,娘你放心就是。要是咱们一家子都进京住,就得买个大宅了,这银子我却不好再找他借,定找娘要的。”
他娘点点头,叹了一声:“你师兄待你倒还那么好,只是咱们两家缺了些缘份。罢了,我知道你们少年人都觉着京城好,不过就是要走,怎么也要看着咱家门前立起三元牌坊再说。你先好生歇歇,回头你们兄弟带着霖官儿去坟上祭扫,告祭祖宗,再找个和尚算算才得准。”
祭礼、展墓是一家一姓的大事,自然不能到了家随随便便就去。得先安排人买下三牲、纸烛、线香、扎的金银元宝,还要提前叫人将坟前荒草清理干净,重将坟包堆高,他们才好风风光光捧着圣旨去坟前告祭。
不过到了自己家里,这些杂事就都不用宋时费心了。他这一天只是吃吃玩玩,给娘和侄儿们讲自己在外任上如何玩乐,如何跟着一身官威的爹爹审判福建豪强劣绅。
讲到激动处,还唱了一嗓子“衙前听审,正遇钦差来巡”,听得他娘眉花眼笑,指着他跟儿子媳妇说:“这哪儿像个做了官的人,倒比小时候还活泼了。”
那时刚穿来时演技不行,后来又忙着写论文,再后来又进了京,跟这一世的嫡母、兄嫂、侄儿们相处得倒不多了。
宋时听着有些惭愧,越发卖力地彩衣娱亲,唱念作打,还加了些京剧的动作身段儿。
虽然也就是春晚和戏曲频道看来的水准,但那也是经过六百年艺术积累的,拿出来单看也足够惊艳观众。老夫人看得入神,不知是夸赞还是担忧地叹了一声:“这竟是哪儿学来的,这一摆手,一摇身,真有大官儿的气派!咱们立春时看府衙前唱的大戏也没有这么好看的!”
二侄儿给面子地啪啪啪给他鼓掌;大侄儿已经读了四书,自然矜持些,只跟着他唱的曲子摇头晃脑。唯有小侄儿想起兄长们都是八岁上学,自己却被这个从没见过的叔叔一句话说得立刻就要去念书,心里满含悲伤,连他的戏都不要看了!
到晚上各家回了小院,宋昀才抱起大儿子,搂着媳妇,坐在床上看着一双女儿。
霄哥儿见那个疼爱自己的爹又回来了,抓紧时间求告:“大哥二哥都是八岁才上学的,我也想八岁再读书,爹再让我多玩两年吧!”
宋昀顿时把脸一板,要来个“当面教子”。他娘子却把儿子往身后一拉,嗔怪地瞪了他一眼,背后教夫:“他在人前说这话,你怪他也罢了,孩子当着他三叔不是没说什么,到自己院里才求你一句吗?这又没外人在,你装什么严父,好好地跟他讲明白,我们霄哥儿能不懂事吗?”
她抱着有点吓着的儿子说:“霄哥不怕,去学里念书可好玩了,有好多你这年纪的小孩儿一道玩耍,只要你背好了书,先生也不打手板呢。”
小孩子听不出这话中的陷阱,便放心地倚在母亲怀里听父母说话。
宋昀也饶过儿子,对二奶奶李氏说:“我这回想要奉母亲进京,也是为着我自己不想再考,想捐个官儿做做。到时候我定然要把你带走,万一大哥也把大嫂带去任上,娘一个人在家乡肯定不行。”
李氏眼中蓦地亮起一点光华,惊喜得说话都打起了官腔,娇娇柔柔地问:“爷怎么想开、想起要放弃科试,捐个官身的?”
宋昀笑道:“连我爹最后都不考了,我们兄弟又不是爹那样执着进士功名的,算算年纪也觉得不能一直考下去了。再者说,时官儿都知道给家里置产了,我这么大人,难道还一直吃用父母甚至弟弟挣下的家事?”
他犹豫一下,把儿子赶到一旁耳房去睡,低声跟爱妻说:“我想时官儿有出息,将来必定能给咱们娘和他媳妇各挣上一轴诰命。可他再有出息也没有给嫂子挣诰命的,我做人丈夫、做人父亲的,也得自己搏个封妻荫子哪。”
第87章
新科状元回乡祭扫,保定知府、清苑知县自然都要带着佐贰官和首领官们上门来团拜。
重点拜访对像宋三元亲自接待了本地官员, 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交流, 感谢府、县两级官府给宋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和门外三元及第牌匾的爱民工程。
府尊刘大人道:“这牌坊自是府里该建的, 白石贤弟是我保定乃至北直隶建国以来出的第一位状元,又连中三元、举世罕见, 本府倒恨不能将牌坊立到衙门口了!”
连他们家的房子和祖坟府里都打算替他们重修一遍!
宋时忍俊不禁,多谢过刘大人,答道:“这两天在下要到城外展墓, 不能拜访诸位大人, 来日我家祭礼大事完了, 我便到府上亲自还拜,以谢这些年的关照。”
刘府尊和徐县令等人假意说了两句“打扰”, 然后就露出真正的心意, 邀他到各家做客之余, 最好还能跟府里的书生们见个面哪, 开个诗会啊,办个讲学大会呀……
他给福建都办了, 回来后怎么能不造福自己的家乡呢?
宋时苦笑着摇了摇头:“这事倒有些为难。我在福建办大会时, 都是提前数月印帖子邀请名士鸿儒与肯来听讲的学生, 也得有地方开得起这么多人的大会, 非这一月之内便可奏功的。老大人若意做成此事, 我倒可以把当初办讲学会的整个经验写下来以备大人供参考。来日大人选定长假办起讲学大会,我定要来参加。”
刘大人也是见着他临时起意,见实在办不成, 便摆了摆手:“罢了,宋贤弟身在京城,往后要办大会,岂有不在京里择名师、邀才子的?保定办得再好总也不及京里,能得贤弟主持一场普通文会也就够了。”
若只是本地书生开个小会倒不麻烦。
宋时欣然同意,算了算时间,便道:“在下回来前蒙圣上恩旨,得了个教庶吉士印书的差使。但我这印书法需得用自做的油墨才能印,需得腾出几天工夫备料……”
皇上恩旨,教庶吉士印书。
这话砸在哪个读书人头上都够他们肃然起敬的了,做官的人更知道这清贵差使的分量,岂止不打扰,简直不敢请他花这办翰林公务的工夫主持文会了。
宋时忙解释道:“我在家乡要待上一个月,做这油墨前后加起来用不到十天就足够了。老先生尽管安排文会,我这些年不在家乡,也早想与家乡的名士才子们畅谈诗文。”
难得宋三元忙着公事还惦着家乡书生,他们做一地主官的怎能叫学子们错过这机会?几人数着休沐日,给他留下祭扫和做油墨的工夫,定了四月二十日开文会。
宋家挑的祭祖日子是四月初五,中间将近有半个月的供他备料。其实土法油墨的材料在明朝基本能买着,唯有一个肥皂必须自己做——得先用草木灰和石类合烧碱,再做热制皂。有半个月工夫,足够他做出到明年用的肥皂,多的连一家上下的洗衣皂都能供上了!
还可以顺便做几块冷制皂,给家里人洗脸、洗手用。
他自己一个男人,过得粗糙,做出来的热制皂向来是连脸带衣裳一起洗。不过他当年也带旅客到不少手工冷制皂小店买过纪念品,知道女孩子都讲究滋养肌肤,说冷制皂比热制的有营养,那就多做些送给家人用呗。
======================
四月初五当天,老夫人亲自领着儿孙辈到祖先坟前拜祭,摆了猪牛羊三牲,点上寺里请来的好线香,告祖先他家出了三元的大喜事。
宋时越过哥哥们跪到坟前,烧了他亲手抄的圣旨副本,默默祝告,又告宋家祖先他们父子都要进京做官,往后一家也要搬进京里的事。
他对拜祭宋家祖先倒不排斥。他自己穿越前也姓宋,祖上虽然没经历过这么个大郑王朝,可说不定宋亡以前,这个宋家的先祖就是他们家的先祖呢。
反正他是中华儿女,这时代的人都是他的祖宗,拜谁也不吃亏。
他认认真真地做完礼数,又看着他娘从怀里掏出一双茭杯,合在掌中,在宋家太公坟前诚心诚意地摇了半晌,向地上一掷,撒出个阴阳俱足的允杯来。
成了,这就是祖宗许他们搬家了!
老太太感叹道:“我在保定住了一辈子,临老临老倒要做京里人了。罢了,反正我是去做老太太享福的,到哪里不是过呢。”
虽然乡邻的老姐妹以后难得见着了,可她这样的大家老夫人,原也不能日日串门说话,多半是儿媳和家里养娘使女们陪着。
她只愁到了京里,时官儿娶个高门大户的京里媳妇回来,她们三个乡下婆媳怎么跟人家相处?
扫完墓之后,老太太索性没回家,直接叫宋时跟着她往不远处一座算姻缘子女有名的观音庵打卦,给小儿子算算婚姻缘份。
宋时是到了殿上才知道他娘打算给他算姻缘,看着师太递过来的签筒,莫名有点心虚。虽然说不能封建迷信……可万一算出来他对象、啊不,万一算出来他有搞南风的趋向……
他现在可是在他妈眼皮底下啊!
这感觉就像正在上着自由活动课,数学老师忽然进教室说“这堂课我们随堂考”,激动、紧张、惊悚的心情简直一言难尽。
他对着那筒伸到面前的签,竟有些下不了狠心去拿,回过头对他娘撒娇:“娘不要催我,我还不想成亲,抽这签做什么?咱们家第三辈也儿女双全了,娘要抱孙子孙女就去抱霖哥儿、大姐儿他们,我还想多过几年没人管的舒坦日子呢。”
他这话说得孩子气,樊夫人听得笑了起来:“哪有人长大了不成亲的,快抽一支,这占的是你的终身,又不是立逼着你成亲。你这些年在外头做主惯了,主意大,想娶什么样的千金小姐由得你自己挑拣,娘不管束你就是。”
那万一不是千金小姐可怎么办呢……
宋时心底直打颤,可终究拧不过他娘和面前端着签筒端到有点手抖的老师太,咬牙接过签筒,到观音前摇了摇,摇出一支签来。
他娘忙叫随行的丫头捡起,恭恭敬敬地交给师太解签。
那尼姑接过来看了一眼,微微皱眉,从一旁桌子里抽出个黄纸条递给樊夫人,说道:“却是个‘文君访相如’之签,婚事恐有波折,先虚后实,先订的婚事难成,再合的便是良缘了。”
樊夫人一低头看见纸条上“女子当年嫁二夫”之语,不禁想起儿子遇见的糟心事,便将纸条收进袖里,对宋时露出个笑容:“先苦后甜也是有的,我时官儿如今难事都过去了,往后只剩顺顺当当的好日子。”
宋时心思复杂地看着她那只袖子,强挤出笑容答应道:“得了这签,娘该放心了吧?天色不早了,咱们还是早些回城去,免得哥嫂和侄儿们在家担心。”
这种抽签是真灵假灵啊,怎么好像还有点准呢?
这个“文君访相如”……
他不禁想起桓文君夜访宋相如的旧事,心虚得不敢找他娘要解签看,扶着她出了观音堂,回到家中歇息。
他们母子俩到家后都没再提过这签,不过这个“文君访相如”的签名倒给了他一点灵感,赵书生交托给他的稿子倒可以添这么一段——
反正赵悦书要他把李少笙写成良家子出身,他就可以写赵、李二人青梅竹马,却被赵父拆散,不得结契兄弟。赵悦书为求婚姻自主到省城应考,李少笙不忍分别千里寻夫,路上不幸遇着山贼流寇抢劫,见他美貌,险些要强占他。幸得一位文武双全、义薄云天的宋学生去考试时撞见这桩惨事,于是带兵打退山贼,收他为义……
收他为义子是不是差辈份了?
可他也不能写自己跟李小受结了义兄弟,这可是福建的故事,万一他的性向被人误会了怎么办?
——就看李少笙会识字看书,收他作个书童好了!
到后来宋学生考中状元,同年进京赶考的赵书生偶尔在状元公身边看见了魂牵梦萦的心上人,于是冒着被他责难之险登门要人。
然后大度的宋状元就给这两人主持婚礼,成全他们成了一对。
很好。
这篇文里掺进了无数传统经典套路,细节又都贴合他们仨本人的经历。除了最后办婚礼这段,文中的宋状元简直就是他这个宋三元本人了,还给他们风光大办了婚礼,赵悦书还能有不满的?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