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_190
崔燮贪看了几眼才翻下马,走到近前朝他拱了拱手,嗓子不知怎么有些微哑,低声说:“谢镇抚,好久不见。”
谢瑛微笑着还了半礼,也说:“难得相遇,何不进去喝杯茶?”
茶棚里头热烘烘的,已盖成了个小店,价钱还是像平常一样便宜。加之如今锦衣卫的名声好了,人又都穿得俊俏,叫人爱看,倒成了这茶棚里的活招牌,弄得他们的生意都比别处的大店铺还好。
崔燮跳下马,交给旁边的小二看着,自己背起书包进了棚子,跟谢瑛在墙角找了一个不显眼的座头,坐下说话。
水牌上的茶水点心比他最早筹划的已经多了许多样,只是不正式卖饭菜,想吃东西可以朝附近的觅汉们买来现成的吃。棚子一头还有说书先生站在台上,说着方兴未艾的智审谈伦案。
谁也不知道话本里那个总能在锦衣卫校尉们束手无策时轻巧点出疑点,找出线索的谢千户就坐在他们身边,更不知道这套谢公案的主编也在后面。
台上的说书人擅自在话本里添了封云和他妻子窈娘,讲到封云奉命去易州山厂调查取证,险些落入于秀同伙的陷阱时,底下那些听了不知多少遍书,还跑到镇抚司门外看过于秀的人还都急得大喊“快找谢千户”!
谢瑛听他们喊得夸张,又见崔燮支着耳朵听得入神,心底竟不像领着同僚们听时那么自然,有些尴尬地低声说:“这些都是下面人胡乱传出来的东西……”
崔燮也压低了声音,不好意思地说:“不是别人传出来的,这段公案是我叫他们讲的……”
两人对视了一眼,同时失笑,捂着嘴默默耸肩,倒把这点儿尴尬和一点久别重逢的生疏情怯都笑开了。
谢瑛笑够了,正了正神色,招呼小二出去买了新制的鱼鲊、鹅脯、炸羊套肠、烧猪肉,又点了五色米糕和梨汤给崔燮。他自己刚吃过饭,不过陪着动动筷子,手边放一杯清茶,看着崔燮吃饭,口中说些气候变化,京中哪里的景色足堪赏玩之类。
他的手指常在杯缘摩挲,并不端起,只在说话间用手指蘸蘸水,倒着写下一个个转瞬即干的字:“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第156章
崔燮也想倒着写些什么给他看, 可惜实在没那技术, 便拿起一起盛在瓷碟里的米糕,在盘子空出的地方用铅笔写下“既见君子, 我心写兮”, 把盘子连糕一并推过去。
谢瑛拉了一下盘边, 也拿起一块米糕,那笔清秀的铅笔字就正过来落进他眼里。
既见君子, 我心写兮。燕笑语兮, 是以有誉处兮。
一见君子便向君子输写己心,不加隐留。二人相伴燕饮, 语笑和悦, 皆可保有声誉与和乐也……
谢瑛一字字读着那句诗, 回忆后面未曾写到的诗句。读这诗时,棚子另一头的说书人正唱到:“谢公在堂读供状,忽报易州送信人,忙收书信展开看, 言说山场陷封云。谢公智计多思量, 唤来校尉有言申:命你速去封家内, 请来贞女姓王人……”
可不是有声誉,可不是和乐?他自己听着都要笑死了。锦衣卫办案时哪儿有说的那么神异,出了事一转眼珠儿,叫个美人来帮忙就能救出属下,叫贼人自投罗网?
他不禁轻笑出声,掰下一块米糕擦掉盘子里的字迹, 抬眼去看崔燮。
崔燮正专注地看着他,见他望过来,便把嘴边的米糕拿下来,笑着说:“这些说唱的其实不错,可常来常往的也有些听徐了,还是园子里看戏好。却不知道谢兄更喜欢《琵琶记》还是《无头案》?这两部我都还没看过……”
没跟他一起看过。
谢瑛把那块沾满墨粉的米糕在掌心揉烂了,看着油纸窗外黑沉沉的天色说:“看戏还不容易?勾阑胡同日日都有新戏,我只嫌那处人多杂乱;不如裕德楼那边清净,也能吃酒,但那家又演的是《琵琶记》的旧戏,没有最新出的《无头案》。”
他看着崔燮,意味深长地说:“我倒更喜欢琵琶记,词好、曲好、舞台收拾的好,编排的人更好。”
崔燮回以一个同样内涵丰富的笑容——其实《柳营无头案》也是他叫人编的。
写手的马甲容易被掀,策划就总能深藏身与名。《谢公案》系列院本、杂剧、说唱话本的总策划崔某摸出两块碎银扔在桌上,招呼小二结帐,又写了张纸条,折起来叫他找个觅汉送往崔府。
谢瑛等他收拾好便一起出了茶棚,在天空刚刚显出亮度的星光下说:“这顿茶饭叨扰贤弟相请,待会儿便让愚兄尽尽心,请你听一场《琵琶记》。”
崔燮从小二手里接过马缰,应道:“那小弟便不客气了。”
两人一起翻身上马,栗白两匹马在街上并辔而行。如今天黑得早,他们到裕德楼时还没到初更,里面吃饭的客人走了不少,要过夜的人还没上齐,戏也还没开场。
他家的小戏台设在一楼,两人便在二楼要了个能看见戏台的官座,左右有屏风和别的座头隔开。虽然还不如家里清净,怎么也比小茶棚里方便。
且那里为了看戏方便,两张椅子都是设在桌后的,起码写字时不必颠倒着写了。
两人一个是写戏的,一个光包场就连包了五天,事后又请过人到戏园看,看这场《琵琶记》就不像别人那么投入。唯是演到最后一场谢瑛替王窈娘请封时,谢瑛把手覆到崔燮落在桌下的手背上,低声说:“也不知这里是谁写的,倒合了咱们当初那段。”
周围都是喝酒的人,声音嘈杂,几乎把他的声音盖了过去,崔燮的耳力这一刻却出奇地好,将这句话听了个清清楚楚。
他也压低了声音答道:“是杨廷和杨检讨写的。翰林院掌制诰之事,当初谢兄以锦衣卫身份为我请旌表,也是一时奇事,杨大人他们至今都记得……”
他反手握住了谢瑛的手,眼中流露出一点比烛光更耀眼的光芒:“你那时还总想要跟我撇清干系,可这关系早记在翰林文档里,满朝官员都看着,可怎么撇得清?”
谢瑛听着杨检讨的名字吃了一惊,但还来不及深思,就被他那句直击心头的话夺走了注意力。
撇清……
他当初想撇清两人的干系,只是怕锦衣卫的名声不好,怕自己跟崔燮来往太多会影响他在清流中的声誉和前程。可既然杨检讨肯写这出戏,李学士能在其中牵线……他们做翰林的都能给锦衣卫写戏,或许心里也并不觉得崔燮不该与他来往?
是因这种事在他们翰林心里并不要紧,还是因为他在京里巡城数月,叫那些人觉着他人品不错,还可交往?
若是后者,那么只要他公公正持狱,保护清流,做成个叫人敬重的官儿,崔燮再与他多有来往,应当也不会背后叫人指摘什么阿附锦衣卫之类了。
那么他为什么不能大胆一点,期许着将来两人可以不在这更深人静,没人看到的地方共坐一会儿,而是在朝廷上公然交好呢?
他的手叫崔燮捂得发热,心里也叫自己的念头撞得发热,握紧那只抓着他的手,偏过头朝崔燮露出个浅浅的笑:“既撇不清,那就不撇了。”
崔燮的血压砰砰地升了上去,甚是后悔当初叫他来看戏,而不是找个包间严密的酒楼吃一顿。
但此时再想这些也太晚,戏台上的封云和窈娘都在谢千户的主持下成亲了。这段是观众的最爱,下面撒钱的、叫好的如波浪般起伏不停,再过不久这戏就该谢幕,他们也该回去了。
他没法儿叫时光倒流,只能紧紧握着那只手,深深看着谢瑛。
谢瑛就仿佛已经懂了他的意思,朝他点了点头,停了一会儿,看着台下说:“咱们这就下去吧,到楼下还能看清掀盖头那一场,出去也容易,省的叫楼下的人堵住。”
那就走吧。有正版的谢瑛在,崔燮连戏里的谢千户都不想看了,何况谢千户到洞房花烛这段后就不再出场了呢。
他们下楼之后终究也没看成亲戏,而是直接叫小二牵过马来,各自上马。这酒楼离着谢家较近,两人并不顺路,崔燮拱了拱手便要先走,谢瑛却默默打马上去,说道:“天色晚了,我送你回去。若遇上前中所巡逻的人我还能跟他们说一声,叫他们照应你。”
送这么长一段路……他明天还要上班呢。崔燮下意识有了摸手机看表的冲动,手才伸到腰间,忽然自嘲地一笑——大明朝哪儿来的手机呢?
谢瑛过来牵住他的缰绳,轻轻一夹马腹:“走吧,天晚越晚就越冷,别站在这儿不动,容易受寒。”
谢瑛微笑着还了半礼,也说:“难得相遇,何不进去喝杯茶?”
茶棚里头热烘烘的,已盖成了个小店,价钱还是像平常一样便宜。加之如今锦衣卫的名声好了,人又都穿得俊俏,叫人爱看,倒成了这茶棚里的活招牌,弄得他们的生意都比别处的大店铺还好。
崔燮跳下马,交给旁边的小二看着,自己背起书包进了棚子,跟谢瑛在墙角找了一个不显眼的座头,坐下说话。
水牌上的茶水点心比他最早筹划的已经多了许多样,只是不正式卖饭菜,想吃东西可以朝附近的觅汉们买来现成的吃。棚子一头还有说书先生站在台上,说着方兴未艾的智审谈伦案。
谁也不知道话本里那个总能在锦衣卫校尉们束手无策时轻巧点出疑点,找出线索的谢千户就坐在他们身边,更不知道这套谢公案的主编也在后面。
台上的说书人擅自在话本里添了封云和他妻子窈娘,讲到封云奉命去易州山厂调查取证,险些落入于秀同伙的陷阱时,底下那些听了不知多少遍书,还跑到镇抚司门外看过于秀的人还都急得大喊“快找谢千户”!
谢瑛听他们喊得夸张,又见崔燮支着耳朵听得入神,心底竟不像领着同僚们听时那么自然,有些尴尬地低声说:“这些都是下面人胡乱传出来的东西……”
崔燮也压低了声音,不好意思地说:“不是别人传出来的,这段公案是我叫他们讲的……”
两人对视了一眼,同时失笑,捂着嘴默默耸肩,倒把这点儿尴尬和一点久别重逢的生疏情怯都笑开了。
谢瑛笑够了,正了正神色,招呼小二出去买了新制的鱼鲊、鹅脯、炸羊套肠、烧猪肉,又点了五色米糕和梨汤给崔燮。他自己刚吃过饭,不过陪着动动筷子,手边放一杯清茶,看着崔燮吃饭,口中说些气候变化,京中哪里的景色足堪赏玩之类。
他的手指常在杯缘摩挲,并不端起,只在说话间用手指蘸蘸水,倒着写下一个个转瞬即干的字:“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第156章
崔燮也想倒着写些什么给他看, 可惜实在没那技术, 便拿起一起盛在瓷碟里的米糕,在盘子空出的地方用铅笔写下“既见君子, 我心写兮”, 把盘子连糕一并推过去。
谢瑛拉了一下盘边, 也拿起一块米糕,那笔清秀的铅笔字就正过来落进他眼里。
既见君子, 我心写兮。燕笑语兮, 是以有誉处兮。
一见君子便向君子输写己心,不加隐留。二人相伴燕饮, 语笑和悦, 皆可保有声誉与和乐也……
谢瑛一字字读着那句诗, 回忆后面未曾写到的诗句。读这诗时,棚子另一头的说书人正唱到:“谢公在堂读供状,忽报易州送信人,忙收书信展开看, 言说山场陷封云。谢公智计多思量, 唤来校尉有言申:命你速去封家内, 请来贞女姓王人……”
可不是有声誉,可不是和乐?他自己听着都要笑死了。锦衣卫办案时哪儿有说的那么神异,出了事一转眼珠儿,叫个美人来帮忙就能救出属下,叫贼人自投罗网?
他不禁轻笑出声,掰下一块米糕擦掉盘子里的字迹, 抬眼去看崔燮。
崔燮正专注地看着他,见他望过来,便把嘴边的米糕拿下来,笑着说:“这些说唱的其实不错,可常来常往的也有些听徐了,还是园子里看戏好。却不知道谢兄更喜欢《琵琶记》还是《无头案》?这两部我都还没看过……”
没跟他一起看过。
谢瑛把那块沾满墨粉的米糕在掌心揉烂了,看着油纸窗外黑沉沉的天色说:“看戏还不容易?勾阑胡同日日都有新戏,我只嫌那处人多杂乱;不如裕德楼那边清净,也能吃酒,但那家又演的是《琵琶记》的旧戏,没有最新出的《无头案》。”
他看着崔燮,意味深长地说:“我倒更喜欢琵琶记,词好、曲好、舞台收拾的好,编排的人更好。”
崔燮回以一个同样内涵丰富的笑容——其实《柳营无头案》也是他叫人编的。
写手的马甲容易被掀,策划就总能深藏身与名。《谢公案》系列院本、杂剧、说唱话本的总策划崔某摸出两块碎银扔在桌上,招呼小二结帐,又写了张纸条,折起来叫他找个觅汉送往崔府。
谢瑛等他收拾好便一起出了茶棚,在天空刚刚显出亮度的星光下说:“这顿茶饭叨扰贤弟相请,待会儿便让愚兄尽尽心,请你听一场《琵琶记》。”
崔燮从小二手里接过马缰,应道:“那小弟便不客气了。”
两人一起翻身上马,栗白两匹马在街上并辔而行。如今天黑得早,他们到裕德楼时还没到初更,里面吃饭的客人走了不少,要过夜的人还没上齐,戏也还没开场。
他家的小戏台设在一楼,两人便在二楼要了个能看见戏台的官座,左右有屏风和别的座头隔开。虽然还不如家里清净,怎么也比小茶棚里方便。
且那里为了看戏方便,两张椅子都是设在桌后的,起码写字时不必颠倒着写了。
两人一个是写戏的,一个光包场就连包了五天,事后又请过人到戏园看,看这场《琵琶记》就不像别人那么投入。唯是演到最后一场谢瑛替王窈娘请封时,谢瑛把手覆到崔燮落在桌下的手背上,低声说:“也不知这里是谁写的,倒合了咱们当初那段。”
周围都是喝酒的人,声音嘈杂,几乎把他的声音盖了过去,崔燮的耳力这一刻却出奇地好,将这句话听了个清清楚楚。
他也压低了声音答道:“是杨廷和杨检讨写的。翰林院掌制诰之事,当初谢兄以锦衣卫身份为我请旌表,也是一时奇事,杨大人他们至今都记得……”
他反手握住了谢瑛的手,眼中流露出一点比烛光更耀眼的光芒:“你那时还总想要跟我撇清干系,可这关系早记在翰林文档里,满朝官员都看着,可怎么撇得清?”
谢瑛听着杨检讨的名字吃了一惊,但还来不及深思,就被他那句直击心头的话夺走了注意力。
撇清……
他当初想撇清两人的干系,只是怕锦衣卫的名声不好,怕自己跟崔燮来往太多会影响他在清流中的声誉和前程。可既然杨检讨肯写这出戏,李学士能在其中牵线……他们做翰林的都能给锦衣卫写戏,或许心里也并不觉得崔燮不该与他来往?
是因这种事在他们翰林心里并不要紧,还是因为他在京里巡城数月,叫那些人觉着他人品不错,还可交往?
若是后者,那么只要他公公正持狱,保护清流,做成个叫人敬重的官儿,崔燮再与他多有来往,应当也不会背后叫人指摘什么阿附锦衣卫之类了。
那么他为什么不能大胆一点,期许着将来两人可以不在这更深人静,没人看到的地方共坐一会儿,而是在朝廷上公然交好呢?
他的手叫崔燮捂得发热,心里也叫自己的念头撞得发热,握紧那只抓着他的手,偏过头朝崔燮露出个浅浅的笑:“既撇不清,那就不撇了。”
崔燮的血压砰砰地升了上去,甚是后悔当初叫他来看戏,而不是找个包间严密的酒楼吃一顿。
但此时再想这些也太晚,戏台上的封云和窈娘都在谢千户的主持下成亲了。这段是观众的最爱,下面撒钱的、叫好的如波浪般起伏不停,再过不久这戏就该谢幕,他们也该回去了。
他没法儿叫时光倒流,只能紧紧握着那只手,深深看着谢瑛。
谢瑛就仿佛已经懂了他的意思,朝他点了点头,停了一会儿,看着台下说:“咱们这就下去吧,到楼下还能看清掀盖头那一场,出去也容易,省的叫楼下的人堵住。”
那就走吧。有正版的谢瑛在,崔燮连戏里的谢千户都不想看了,何况谢千户到洞房花烛这段后就不再出场了呢。
他们下楼之后终究也没看成亲戏,而是直接叫小二牵过马来,各自上马。这酒楼离着谢家较近,两人并不顺路,崔燮拱了拱手便要先走,谢瑛却默默打马上去,说道:“天色晚了,我送你回去。若遇上前中所巡逻的人我还能跟他们说一声,叫他们照应你。”
送这么长一段路……他明天还要上班呢。崔燮下意识有了摸手机看表的冲动,手才伸到腰间,忽然自嘲地一笑——大明朝哪儿来的手机呢?
谢瑛过来牵住他的缰绳,轻轻一夹马腹:“走吧,天晚越晚就越冷,别站在这儿不动,容易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