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6章 东沙岛的优势和劣势
陈奇林说道“船舶总公司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组建两大集团公司,集团公司要整合旗下资源,拧成一股绳,在集团的管理模式上,我们研究了世界各大造船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就是以欧美造船企业为代表的松散型集团管理模式,比如挪威的原克瓦纳集团,旗下造船厂分散在欧洲几个国家,每家企业都独立经营,自成一体。另外一种就是以日韩造船集团为代表的紧密型集团管理模式,集团层是决策中心和利润中心,下属企业知识加工中心和成本中心。目前来看,在两种管理模式的造船集团的竞争中,以日韩造船集团为代表的紧密型管理模式明显占了上风,日韩造船企业已经占据了世界造船产量的六成,可谓是风头正劲,所向披靡……”
陈奇林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然后又继续说道“船舶总公司以前实行的就是类似欧美造船集团的松散型管理模式,总公司对下属企业的资产不能统一运营,对下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没有统一管理,船舶总公司作为船舶工业的国家队,得到国家的支持其实要比韩国的造船企业更多,但是因为这种分散经营,却没有发挥出国家队的优势,影响了国家队的整体活力和竞争力,所以这一次的改革,我们要将原先分散的手指捏成拳头,形成合力……”
学习日韩,这也是当前华国在经济改革中提得比较多的,尤其是韩国的大企业集团模式,国家重点支持大企业集团的发展,是韩国工业化最鲜明的特点。通过国家重点支持,韩国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华国也试图复制这种成功。国企改革推进抓大放小,也是想通过扶持大型企业,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船舶总公司作为华国造船工业的国家队,理论上也是一头巨无霸级别的存在。不过,船舶总公司从来没有形成一个拳头,船舶总公司原本就是由六机部这种行政管理部门重组而来,成立之初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实体,还履行着行政性管理职能,而在成立之后,又很快变成一个行政管理机关,总公司的十几个职能部门都变成了厅、局,总公司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医疗服务、退休待遇等,都比照政府公务员,不管从宏观还是从基层来看,船舶总公司的机关性质明显,也从未能够整合旗下企业,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
中央将船舶总公司一分为二,成立两家集团公司,将行业管理职能彻底剥离,其目的就要让这两家集团公司形成真正的经济实体,踏踏实实将造船业务做好。这种改革模式,也是遇到了一些阻碍,有人认为,既然是要整合形成合力,与国外竞争,那么在原本力量就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一分为二,继续以船舶总公司为基础,整合全国的力量,形成一家全国性的龙头企业,岂不是更好?
不过也有人认为,有竞争才有发展,如果整合成一家公司,与原来的船舶总公司时代并没有什么不同,在内部没有竞争,外部又竞争不过的情况下,这剩下来的一家船舶集团依然可能走上船舶总公司的老路,所以最终中央还是选择了一分为二,组建两家企业集团的改组方式。而且不仅仅是船舶总公司这样做,原来的五大军工总公司,全部采用了这样的模式,组建了十大集团公司。
陈奇林就是这一路线的支持者。
在当初的争论中,有人认为华国的造船企业本就不强,如果在拆分,那么就更不是日韩造船企业的对手。而陈奇林则认为,就算一分为二,华国的资源也比韩国更多,既然一个小小的韩国都能扶持出几大世界级的造船企业,那么华国没有理由只能够扶持一家,华国也完全可以扶持两家企业集团,并让两大企业集团都成为世界级的造船企业。
虽然还没有正式拆分挂牌,不过陈奇林已经受命以江南船舶为核心,组建两大集团之一的华船重工。华船重工成立以后,陈奇林将担任华船重工的总经理。而他能够担任这个职位,除了既往的资历,也与他当初喊出来的要将华船重工打造成世界级的造船企业有关。
陈奇林四十出头,在副部这个级别上,堪称是少壮派。他曾经多次表态,华国的造船企业,没有理由干不过日韩,尤其是对船舶总公司的造船能力,旗下那么多企业加起来,产量只能排到韩国第五,陈奇林多次表达了不满和不甘。
相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韩国的经济体量和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如。如果说赶超日本,对这个时候的华国来说,还是有点不切实际,那么堂堂的中华帝国,现在连小小的韩国都比不上的话,那确实有点让人不甘心。
由于陈奇林多次说过要赶超韩国造船业,甚至在这次受命组建华船重工,接受上级谈话的时候,上级也提到了这个问题,陈奇林更是拍着胸脯做出保证,这几乎已经成为他的就职保证了,所以在江南船舶迁建这个问题上,陈奇林才会提出对标巍山的标准。
当然,陈奇林也很清楚,华国造船业跟韩国造船业之间的差距还非常大。即将挂牌的华船重工综合实力放到韩国连前五都排不上,这还是因为韩国造船的集中度非常高,前五大造船企业基本囊括了韩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造船能力,前五名之外的造船企业基本上已经无足轻重了。
所以陈奇林也没有指望华船重工马上就能跟韩国的大宇重工、现代重工的造船能力抗衡,但这个决心还是要有的!总不能让他刚刚在领导那边做出保证,结果到了江南以后,在江南船舶的迁建问题上,就着眼于建设一个几十万吨级别的造船基地,那他之前的豪言壮语,岂不是在开玩笑?
在他看来,江南船舶迁建以后,新的造船基地起码要建成百万吨级的造船能力,二期要达到二百万吨级,未来要拥有五百万吨级的造船能力,这才拥有跟韩国造船企业相抗衡的可能。
陈奇林说道“所以,新的江南船舶将会成为国内两大核心造船企业,新江南船舶的造船基地,也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所以新基地的建设一定要着眼长远,着眼未来,一定要高,哪怕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建成巍山那样的规模,但也要预留相应的空间。江南船舶的迁建也告诉我们,预留未来发展空间是非常重要的,总不能再过几年,我们又要重现搬迁,重建新厂……”
陈奇林的话听起来还是颇有道理的,不过在张宝山、钱载相等人看来,陈奇林的目标还是有点好高骛远了。韩国的体量确实不大,但是韩国的发展路径跟日本、德国都不一样,他就是集中全国的力量发展几个产业,每个产业又重点扶持几家企业,所以韩国整体实力虽然不怎么样,但是韩国的造船业还是很强大的,仅次于日本,占据了世界造船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多,相比之下,华国只有百分之六,相差巨大。
而且,华国的这百分之六,也就是一百多万吨的产量,还是二十多家造船企业取得的,其中还包括川崎这家中日合资船厂。如果只算重组以后的华船重工,年造船能力也就只有五六十万吨的样子,而江南船舶也就不到三十万吨的年生产能力,这就跟韩国造船巨头一年两三百万吨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相比。
更让他们感到无法接受的就是,按照陈奇林提出来的这个目标,春山区、春东新区根本没有足够的岸线和空间来兴建这么大规模的造船基地,他们实际上就已经被排除在江南船舶迁建的选择之外。
春东新区还好一点,他们还有跟汇浔区合作的备选方案,春山区就没有办法了,他们根本不可能找出这么大一片可供兴建五百万吨造船基地的地方。
陈奇林接着说道“春山区、汇浔区和春东新区之前提出的方案,我们都看了,可以说各有优势,也非常感谢各位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陈奇林说道“就我个人来说,其实我非常欣赏汇浔区的方案,那就是在天江口的东沙岛上,兴建船舶工业和海工工业基地,东沙岛拥有良好的水岸资源和发展空间,拥有建成巍山那种等级造船基地的潜力和空间,而且大家也知道,江南船舶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军工制造任务,东沙岛在这方面的优势也很明显!”
“当然,东沙岛的劣势和优势同样明显,如果要在东沙岛建设造船基地,等于是从零开始建设。还需要建设各种配套设施,投资更大……”
陈奇林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然后又继续说道“船舶总公司以前实行的就是类似欧美造船集团的松散型管理模式,总公司对下属企业的资产不能统一运营,对下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没有统一管理,船舶总公司作为船舶工业的国家队,得到国家的支持其实要比韩国的造船企业更多,但是因为这种分散经营,却没有发挥出国家队的优势,影响了国家队的整体活力和竞争力,所以这一次的改革,我们要将原先分散的手指捏成拳头,形成合力……”
学习日韩,这也是当前华国在经济改革中提得比较多的,尤其是韩国的大企业集团模式,国家重点支持大企业集团的发展,是韩国工业化最鲜明的特点。通过国家重点支持,韩国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华国也试图复制这种成功。国企改革推进抓大放小,也是想通过扶持大型企业,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船舶总公司作为华国造船工业的国家队,理论上也是一头巨无霸级别的存在。不过,船舶总公司从来没有形成一个拳头,船舶总公司原本就是由六机部这种行政管理部门重组而来,成立之初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实体,还履行着行政性管理职能,而在成立之后,又很快变成一个行政管理机关,总公司的十几个职能部门都变成了厅、局,总公司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医疗服务、退休待遇等,都比照政府公务员,不管从宏观还是从基层来看,船舶总公司的机关性质明显,也从未能够整合旗下企业,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
中央将船舶总公司一分为二,成立两家集团公司,将行业管理职能彻底剥离,其目的就要让这两家集团公司形成真正的经济实体,踏踏实实将造船业务做好。这种改革模式,也是遇到了一些阻碍,有人认为,既然是要整合形成合力,与国外竞争,那么在原本力量就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一分为二,继续以船舶总公司为基础,整合全国的力量,形成一家全国性的龙头企业,岂不是更好?
不过也有人认为,有竞争才有发展,如果整合成一家公司,与原来的船舶总公司时代并没有什么不同,在内部没有竞争,外部又竞争不过的情况下,这剩下来的一家船舶集团依然可能走上船舶总公司的老路,所以最终中央还是选择了一分为二,组建两家企业集团的改组方式。而且不仅仅是船舶总公司这样做,原来的五大军工总公司,全部采用了这样的模式,组建了十大集团公司。
陈奇林就是这一路线的支持者。
在当初的争论中,有人认为华国的造船企业本就不强,如果在拆分,那么就更不是日韩造船企业的对手。而陈奇林则认为,就算一分为二,华国的资源也比韩国更多,既然一个小小的韩国都能扶持出几大世界级的造船企业,那么华国没有理由只能够扶持一家,华国也完全可以扶持两家企业集团,并让两大企业集团都成为世界级的造船企业。
虽然还没有正式拆分挂牌,不过陈奇林已经受命以江南船舶为核心,组建两大集团之一的华船重工。华船重工成立以后,陈奇林将担任华船重工的总经理。而他能够担任这个职位,除了既往的资历,也与他当初喊出来的要将华船重工打造成世界级的造船企业有关。
陈奇林四十出头,在副部这个级别上,堪称是少壮派。他曾经多次表态,华国的造船企业,没有理由干不过日韩,尤其是对船舶总公司的造船能力,旗下那么多企业加起来,产量只能排到韩国第五,陈奇林多次表达了不满和不甘。
相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韩国的经济体量和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如。如果说赶超日本,对这个时候的华国来说,还是有点不切实际,那么堂堂的中华帝国,现在连小小的韩国都比不上的话,那确实有点让人不甘心。
由于陈奇林多次说过要赶超韩国造船业,甚至在这次受命组建华船重工,接受上级谈话的时候,上级也提到了这个问题,陈奇林更是拍着胸脯做出保证,这几乎已经成为他的就职保证了,所以在江南船舶迁建这个问题上,陈奇林才会提出对标巍山的标准。
当然,陈奇林也很清楚,华国造船业跟韩国造船业之间的差距还非常大。即将挂牌的华船重工综合实力放到韩国连前五都排不上,这还是因为韩国造船的集中度非常高,前五大造船企业基本囊括了韩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造船能力,前五名之外的造船企业基本上已经无足轻重了。
所以陈奇林也没有指望华船重工马上就能跟韩国的大宇重工、现代重工的造船能力抗衡,但这个决心还是要有的!总不能让他刚刚在领导那边做出保证,结果到了江南以后,在江南船舶的迁建问题上,就着眼于建设一个几十万吨级别的造船基地,那他之前的豪言壮语,岂不是在开玩笑?
在他看来,江南船舶迁建以后,新的造船基地起码要建成百万吨级的造船能力,二期要达到二百万吨级,未来要拥有五百万吨级的造船能力,这才拥有跟韩国造船企业相抗衡的可能。
陈奇林说道“所以,新的江南船舶将会成为国内两大核心造船企业,新江南船舶的造船基地,也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所以新基地的建设一定要着眼长远,着眼未来,一定要高,哪怕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建成巍山那样的规模,但也要预留相应的空间。江南船舶的迁建也告诉我们,预留未来发展空间是非常重要的,总不能再过几年,我们又要重现搬迁,重建新厂……”
陈奇林的话听起来还是颇有道理的,不过在张宝山、钱载相等人看来,陈奇林的目标还是有点好高骛远了。韩国的体量确实不大,但是韩国的发展路径跟日本、德国都不一样,他就是集中全国的力量发展几个产业,每个产业又重点扶持几家企业,所以韩国整体实力虽然不怎么样,但是韩国的造船业还是很强大的,仅次于日本,占据了世界造船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多,相比之下,华国只有百分之六,相差巨大。
而且,华国的这百分之六,也就是一百多万吨的产量,还是二十多家造船企业取得的,其中还包括川崎这家中日合资船厂。如果只算重组以后的华船重工,年造船能力也就只有五六十万吨的样子,而江南船舶也就不到三十万吨的年生产能力,这就跟韩国造船巨头一年两三百万吨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相比。
更让他们感到无法接受的就是,按照陈奇林提出来的这个目标,春山区、春东新区根本没有足够的岸线和空间来兴建这么大规模的造船基地,他们实际上就已经被排除在江南船舶迁建的选择之外。
春东新区还好一点,他们还有跟汇浔区合作的备选方案,春山区就没有办法了,他们根本不可能找出这么大一片可供兴建五百万吨造船基地的地方。
陈奇林接着说道“春山区、汇浔区和春东新区之前提出的方案,我们都看了,可以说各有优势,也非常感谢各位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陈奇林说道“就我个人来说,其实我非常欣赏汇浔区的方案,那就是在天江口的东沙岛上,兴建船舶工业和海工工业基地,东沙岛拥有良好的水岸资源和发展空间,拥有建成巍山那种等级造船基地的潜力和空间,而且大家也知道,江南船舶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军工制造任务,东沙岛在这方面的优势也很明显!”
“当然,东沙岛的劣势和优势同样明显,如果要在东沙岛建设造船基地,等于是从零开始建设。还需要建设各种配套设施,投资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