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节凭感觉做事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毛远山这次派遣军舰到欧洲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就是调查那个沉船的真相,毕竟上面有保安团的士兵,如果自己的士兵在他乡死了,自己连个调查结果都没有,该怎么向他们的家里人交代呢?该怎么向这上百万的保安团士兵交代呢?对于毛远山来说,这些人竟然进入了保安团,当兵就是自己的兄弟了,他们的生命都已经交给他自己了,自己如果连他们一个说法都要不来的话,那就不配成为他们的统帅。
  这十几个士兵的家里人虽然领到了足够的抚恤金,但是对于他们的家里人来说,这个人是永远回不来了,已经是永远的离开他们了。他们虽然明白是为了国家失去了自己的这个家里人,政府给了他们丰厚的抚恤金,但是毛远山看到他们绝望的眼神的时候还是要给他们一个说法,必须要让所有的人知道在暗地里算计我们华夏人,你们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我们华夏绝对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而屈服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要展示现在华夏的实力了。现在的华夏跟其他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原来的时候,在欧洲人的心中,华夏的实力甚至还不如一些非洲的部落呢,至少那些非洲部落里的人还会反抗,还知道跟欧洲的殖民者作斗争。他们的武器虽然落后,但是人家有一些抵抗的精神,可是华夏的他们空有5000年的历史,在面对欧洲侵略者的时候,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俯首称臣的。
  毛远山现在虽然已经改变了很多了,但是想要改变这些殖民者心中的心态,那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就直接用铁和血让他们来明白吧。就好像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一样,只有用我们手中的钢枪才能让敌人明白我们现在已经是强大了多少了。毛远山虽然还没有说这些军队到欧洲来是直接帮助德国人的,但在欧洲这块地皮上只有德国人跟毛远山的关系最近,毛远山的这些军舰到了欧洲,肯定是帮助德国人摇旗呐喊的。
  根据毛远山在德国的间谍网调查,这个事情跟德国人没有任何的关系,基本上就跟汉斯上校说的是一样的。整个事情发生之后,德国人非常的紧张,就害怕他们跟毛远山之间的关系受到影响,所以在整个事情上德国人表现出了很大的配合。事情爆发之后,德国潜艇部队从上到下都进行了一番检查,就害怕这个事情跟他们有关系,检查的结果就是跟他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且还积极帮助毛远山这边找寻遇难者的遗体,虽然说最后只有一半被拿回来了,但这已经也体现出一个盟友应该做的了,所以毛远山这一次准备送给德国人一个大力,那就是到欧洲来的这些舰队,临走的时候不走了。
  他们将作为新生的华夏驻欧洲的一支武装力量,具体在什么地方就看德国人给他们什么地方了。这支舰队不会真正的插入到德国和英国的海上决战,倒是会帮助德国人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说海上护航或者说运送士兵之类的事情,这样就可以给德国海军解放出不少的战斗力来,他们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跟英国的决战当中去了。
  其实这已经是表明了华夏的态度,既然这个事情跟德国人没有关系,那就是跟英国人和美国人有关系了。美国人在欧洲没有多大的势力,欧洲最大的海军势力还是英国人,这毛远山的意图也就很显而易见了,虽然在面对英国大使的时候还是谈笑风生,嘴上跟你们谈着友好往来,手下的动作可一点儿都不慢。
  如果在平常的时候两艘重巡洋舰加上四艘驱逐舰,对于整个欧洲来说可以说是一只小的不能再小的舰队了,不要说英国和德国这样的海滨大国了,就算是一些小国家也不会把这样的舰队放在眼里的,他现在跟原来的时候不一样了。欧洲地区已经是打仗打了半年多了,双方的军舰损失的都是非常厉害,任何一方稍微增加一点砝码,都有可能成为压死对方的最后一条稻草。
  现在就是这个样子,英国皇家海军也已经是到了最后的极限了。虽然他们不断的在华夏人手里购买军舰,可是他们也知道这种补充速度和毁灭速度是不成比例的,不管你购买的速度有多么快,每天都有军舰沉下去,而大英帝国的收入也是有限的,等到他们也没有收入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补充军舰了。
  在看德国人这边,好像已经是打出了他们的士气了。德国人在打仗的时候是越战越勇,以前的时候他们没有办法挑战英国皇家海军,双方的实力差距有点大,现在跟那个时候可就不一样了。德国海军经过华夏的朋友帮忙,现在已经是成长成能和英国皇家海军所辟的一个存在了,英国皇家海军还要顾及着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而德国在全世界各地并没有什么殖民地,他们所有的海军力量都可以聚集到欧洲,这就让双方造成了单方面的优势,整体实力德国海军是不如英国海军的,但是在欧洲这块地方,德国海军现在已经是稍微超越英国海军了,这就让英国海军感觉到十分的恐慌。
  现在听说华夏人的这支舰队到欧洲,英国人绝对不会天真的以为这些华夏人是来帮助他们的,再加上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们所有的人都感觉到十分心虚,这个事情一看就跟他们英国人有着摆脱不了的关系,只不过没有直接证据就是了,可是华夏的那个人他是讲证据的吗?如果他矫正去的话,英国人也就不需要害怕了,到目前为止什么证据都没有,他就把他的舰队给派到欧洲来了,这样的人是凭感觉做事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