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 治本之策,科举制!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治本之策不再于杀灭世家,而在于官制格局,在于百姓能否容易的得到书本,获得知识。”
  要明白曹冲这句话,首要的便是要明白在世家是怎么产生的,知道他是如何产生的,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消灭他们。
  曹操之前所言世家产生的原因只是表面上的现象罢了。
  要知道世家如何产生,难免要涉及到当时的政治背景时代。
  那么,世家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豪强是如何出现的。
  两汉豪强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如功臣世家,外戚,儒学世家,旧贵族等。
  结合前辈一些观点:尊儒使得豪强逐渐和经学儒教相联系,累世习经学的结果是累世做官,所谓通经入仕。累世做官的结果是财富(田产)和人脉(门生故吏)的积累。
  一些豪族渐渐不满足在经济上的富足,不断要求与政治权利发生密切关系。它们控制乡举里选,出任地方官吏,逐渐形成大姓、冠族,到两晋,逐渐从豪强跨越至士族,也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世族绝非败类,世家的名声在两晋时期败坏,而隋唐之后有了科举制和便宜的纸张,平民子弟中的人才越来越多,在两汉三国时期世族从来都是人才最主要的来源。
  东汉名士高德在历史上都是屈指可数,三国时期世族提供的人才质量之高同样屈指可数。
  像网文小说作者一样屠杀世族就是自取灭亡,孙策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文化的垄断,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而已。
  造纸术初级阶段,印刷术没有,大部分是竹简动物皮纸等,导致文化成本高昂,只有少数富贵人才能学习文化。
  而官员选拔不可能找几个文盲,只能找士族。从而士族越有文化,就越有权利,越有权利就越有文化。
  穷人想得到文化只能成为士族的附庸或者门人,成为士族实力的一部分。
  社会发展的必然,不以人力而左右。
  这才是世家为何会产生的原因。
  曹操要想灭杀世家,第一会有很大的风险,一不小心便会将整个魏国搭上去,甚至还解决不了问题。
  而且就算曹操将世家全部灭杀了,但是在不到几十年的时间内,如今的被灭杀的世家又会生根发芽。
  灭杀世家本来就不是治本之策,治本之策是曹冲在凉州做的事情。
  普及知识。
  当一个国家可以选拔的人才不再只有世家中人的时候,世家的势力才能真正的被消灭。
  这个道理是曹冲作为穿越人士才明白的,曹老板作为这个时代的人,虽然是当世枭雄,但也不会明白这些道理的。
  譬如现在曹操便要将世家一网打尽。
  对于曹冲说的话,曹操当然不明白,好在曹操也是十分愿意听取意见的,他马上问道:“仓舒此话是何意,官制与百姓能更加容易获得知识与消灭世家有什么联系?”
  曹冲看着曹操,话也是缓缓说了出来。
  “若不是有汉制,官吏如何能够在一个地方做一辈子郡守,郡守时间做长了,在当地,郡守难道不会有势力?而这些势力便是成为世家的雏形。”
  曹操点了点头,这个道理他倒是能够理解。
  “仓舒觉得该如何改制?”
  “可以设置太守郡守之职,但是在太守郡守身边一定要安排一个通判,并且安置县尉掌兵权,并且三年换一个辖区。”
  曹冲建议曹操设置的官制有点像北宋的官制,但不采取北宋中央官制,而是采取北宋的地方官制。
  说白了,通判是来监督太守行事的,而县尉则是掌兵权,也就是说,原本太守拥有兵权政权,在当地一郡中便是土皇帝的存在,但是若是按照曹冲的建议来的话,太守原本的权力就被一分为二,而这两部分的权力还有受到通判的制裁。
  如此一来的话,太守即无法长期扎根当地郡县,又无法做违规的事情,世家自然无从生根发芽了。
  曹冲以为自己的解释一句够明白了,曹操却是眉头微皱,问道:“何为通判?”
  曹冲愣了一下,马上说道:“所谓通判,便是行监督之事,可以监督太守县尉,并且直接上书中央。”
  被曹冲这样一解释,曹操就完全明白了。
  这便是减少了太守的权力。
  曹操仔细想了一下,发现曹冲的方法确实不错。
  “若是按照仓舒的这个方法的话,世家的问题或许便能够从根源上消灭了。”
  曹冲却是摇了摇头。
  “仅仅凭借这个改革官制,是无法让世家消失的,顶多让世家慢一点出现。”
  “这是为何?”
  曹冲笑了笑,说道:“道理很简单,虽然改变地方的政策能够改变世家产生的时间,但是在选官上,父王除了选择世家中人,又能选择谁?”
  “我可以...”
  曹操说出这三个字便不再说话了,他马上明白了曹冲的意思。
  “仓舒的意思是,即使分了权,世家依旧在,关键便在于开启民智?”
  曹冲点了点头。
  “只有那些寒门,那些良家子弟都能读到书,都能成才,世家才会真正的衰败,朝廷不依仗世家,世家自然便没有了存在下去的意义了。”
  开启民智?
  曹操沉默下去了。
  “仓舒可知道开启民智的后果?”
  曹操说出这句话,曹冲马上明白了曹操的忧虑。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掌握着全部的国家权力,是最高统治者。
  而愚民的最高水准在于使臣民对君主达到迷信的程度。
  由于对凡人难以产生迷信,所以愚民之术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在人民的心目中将君主神化。
  其一,君主人种神异化。
  早在奴隶制时代,统治者就利用人们对于“神”的崇拜与畏惧,将君权同神权结合在一起。
  商周时代的君主称为“天子”,君主自称“余一人”。这种称呼表明:君主是上天之子,具有人神结合的性质,是凌驾于一切人之上的“人上人”。
  神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君权就是由神授予的。
  君主作为神的子孙、神的代表、神在人间的化身,与神同享尊荣,共执权柄。
  “神”是天上的上帝,君主是地下的“下帝”。
  君主的统治,也就是神的统治。
  如此这般,谁还敢藐视神的权威?谁又能违背神的意志?
  这种神权政治的谎言,就是奴隶制时代最早出现的一种愚民之术。
  其二,君主人身神秘化。
  人种的神异化,使君主处在某种介于人神之间的特殊位置。然而,无论血统来源有着什么样的“神异”,都无法改变君主毕竟是人而不是神这样一个事实。
  于是,愚民之术又要出了新的花招,采用各种手段,为君主人身笼罩了种种神秘的色彩。
  君主即便是人,其人身体貌也有异于常人之处。
  其三,君主人格神圣化。
  神化君主,还需要极力美化君主的人格。
  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君主对臣民的精神感召力量。“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事实上,古代君主不仅不可能具备上述美德,而且也不需要
  在实际上去追求这些美德。
  他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一番虚伪的表演,只要在臣民心目中造成君主人格神圣完美的假象,就算达到了目的。
  对于一位君主来说,事实上没有必要具备全部的美德,“但是却很有必要显得具备这一切品质”。
  “要显得慈悲为怀、笃守信义、合乎人道、清廉正直、虔敬信神”。
  尽管君主在政治实践中“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但应当十分注意,“千万不要从自己的口中溜出一言半语不是洋溢着上述五种美德的说话,并且注意使那些看见君主和听到君主谈话的人都觉得君主是位非常慈悲为怀、笃守信义、讲究人道、虔敬信神的人”
  为了维护君主在臣民心目中圣明伟大的光辉形象,任何缺点与过错都不可能与君主有缘。
  每逢天灾人祸降临以后,为缓和人民的不满与反抗,中国古代的君主们有时也会颁布“罪己之诏”,做一番轻描淡写的自我检讨。
  其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即所谓“罪己以收人心”.不过,真正实质性的罪责,绝不能由君主来承担,往往是由臣属来替代君主承受的。
  于是,在政治斗争的舞台上,便出现了“替罪羊”的角色。
  曹操若是给魏国的百姓开了民智,那么后果会是怎样的?
  皇帝也是人,真不见得多高明,也不见得多么睿智,只是天下的能人太少,不符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规范的能人,要么在监狱里,要么就在地狱里。
  剩下的能干活的还都是经过了皇帝特有的训练,让他们脑子里只有皇帝,国家就是皇帝,为皇帝干事情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而老百姓,则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一日三餐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就如现在的房子和房价,一亩三分地,够他们几代人劳作的,即使这样,三代贫农还是到处可见,其实这并不意外,国家,不,皇帝压根就没想让你吃饱,你就不可能吃饱。
  除此之外,你能干什么?你能想什么?
  现在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点东西,要是古代,你指望老百姓能知道皇帝长什么样么?
  皇帝是聪明人,见过世面的大人物,而老百姓,三代在一块地里干活,都没把一家人养活的穷人,更确切地说是愚人,就如被蒙着眼睛,只管拉磨的驴,从来没想过为什么自己就是个驴命,他们根本就不会想,一旦想了,那就不好了。
  这也是为何从夏商周开始历代统治者便希望愚民的原因。
  若是因为要除掉世家,反而让更可怕的敌人出现,这绝对不是曹操想要看到的场景。
  “仓舒可明白若是开启民智的话,或许会有更大的祸患出现?”
  开启民智当然有这样的风险。
  但曹冲要的不是完全开启明智。
  以这个时代的印刷技术,想要普及书籍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即使曹冲将活字印刷术给发明出来,也是如此。
  而后世已经给曹冲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了,那便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如今世家昌盛的时代自然很难实行起来。
  但那也是之前了,若是曹老板能够将世家安排得明明白白,科举制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世家被杀了一茬当然会长一茬,但也意味着朝堂短时间内没人能够阻止科举制的实行。
  如此一来,在宽松的政策下,平民百姓一定会为了做官疯狂读书,不出二十年,世家便不再是主导朝堂的力量了。
  而主导朝堂的力量来自于寒门,来自于良家子弟,来自于普通百姓。
  变相的,也握在最高统治者的手上。
  曹冲马上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
  初次听到科举制这样的东西,曹操脸上开始显露出惊诧之色,紧接着,曹操露出了极为兴奋之色。
  其实在很久之前,曹操还未成为九州共主之前他便很是忌惮世家的力量了,但是苦求不得限制世家的方法。
  最后他搞出的招贤令,唯才是举正是为了选举出一些寒门子弟来掣肘世家。
  但很显然,招贤令虽然有些效果,但没有达到曹操预想到的效果。
  不然曹操也不会假病来对付世家。
  其实说起来曹操对付世家也是为了后来者。
  若是连曹操都无法左右世家,那么作为后来者要想对付世家那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这一点从后世的曹丕就可以看出来了。
  曹丕自然也知道世家的威胁,但是为了坐稳皇位,曹丕不得不与世家交易,甚至搞出了九品中正制这种东西来讨世家的欢心。
  今夕的曹操不同后世的曹操,后世的曹操并没有统一天下的威势,自然不敢对天下世家下手,但是他现在是天下共主,自然可以对世家下手,这也是曹老板的底气所在。
  “若是有科举制的话,二十年之内,确实可以将世家消灭于无形之中。”
  曹操赞同了曹冲的两个方法。
  此时曹操看向曹冲的眼神有些奇怪
  欣慰,又有些痛心。
  欣慰自然是曹冲的能力,而痛心,则是痛心他有两个如此出色的儿子,一时间让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为何袁本初一个出色的儿子都没有,而孤的儿子却有这么多出色的呢?
  第一次,曹操为自己儿子的出色感到烦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