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以两次笑一万次
刘备显然最近读书不少,而且都是读的当皇帝必须的正统性设计的书,所以聊起这事儿之后,居然不寻常地专注,语言也变得有力度起来:
“朕通读《陈涉世家》之后才意识到,陈涉是死在他自立为王后,人人皆可自立为王,他把王的神圣性打成了一片厕筹,却又提不出新的法子建设一套新的制度取代王政。
而只要没有新制度,只是简单的改朝换代,那么破坏正统的后患,就是让天下长久陷入战乱。陈涉派去光复赵地的武臣,得赵而自立赵王,赵王武臣派韩广复燕,韩广又自立燕王。
其将周市复魏,虽未自立,却立魏王之后为王——这是周市比武臣、韩广野心小么?当年朕以为是,现在朕知道不是。
周市不过是先欲取齐而为当地自起的齐王田姓后人所败,不得齐而退求其次得魏。又看到了武臣自立赵王后、派韩广导致韩广有样学样为燕王。
所以周市知道事不过三,不能重蹈陈涉和武臣的覆辙。自立这事儿遥遥无终,就像是打开了一个不忠的闸门,滚滚而出天下汹汹,人人反主,弑主者终为其僚属所弑。周市自称无德不配为王,立魏王之后为王,才能堵住他的部将在他叛主后再叛他的危险。
陈涉号称首义,最后死时,不是被章邯的军力所杀,是他放出去的群王个个怕陈涉这个首王追究他们自封,所以不但不助张楚击秦,还乐见秦灭张楚。
最后高祖皇帝能得天下,现在想来实在是侥幸,有项梁立了怀王、后来被项羽升为义帝,而高祖最初的汉王,是因天下共主的‘怀王之约’而得,高祖首取关中、实灭暴秦,依天下共约而为王。
这种王,才避免了陈涉那种无视正统之王被臣下汹汹背叛的下场。若非如此,秦末何人才配有德拥有整个天下?天下无非还是再陷战国之世,数雄并举罢了。
如今之世,与当初秦末之世高祖未出时何其相似?袁绍固然可以挟伪天子以令诸侯,他想学的是王莽董卓。可王莽之时,并无其他军阀掣肘,王莽是以外戚权贵代汉。
董卓、袁绍之时,天下已乱,不是权贵政变,而是军阀篡逆。而军阀篡逆之门一开,流毒无穷,不亚于陈涉武臣韩广当年的连环自立。袁绍可以挟刘和,可他建立起来的基业,真有人长期忠于他么?
他本人一死,曹操就迫不及待挑唆其诸子并争,以图取而代之。如今幸好有朕,可以把那群伪朝乱臣贼子覆灭,他们放出的流毒才不至于蔓延华夏。
可若是没有朕,曹代袁氏之后,曹氏难道就能坐稳?不可能,陈涉的例子已经说明了,无正统者就算推翻了前朝,他自己也是坐不稳的。
天下既然兵强马壮者可夺之,他派出的将领在帮他夺天下过程中岂有不壮大之理?到时候不过是再一次以臣篡君而已,永无宁日!除非哪一天,一个朕这样从外部来的势力,把那个已经失去了正统严肃性的伪朝灭了,才能把他们伪统流毒的流传断掉。
朕算是看明白了,以军阀篡君这种事情,只有两种情况:要么防微杜渐,一开始就没出现过,让天下人不敢想。要么就是篡成一次之后,跟着就是无数次。
最近反思袁绍,朕每每想及此,都是不寒而栗。若是天下无朕,不知华夏会不会陷入百年甚至更久的反复篡逆战乱之中。”
刘备这番感慨,着实是让李素有些吃惊,因为这是刘备自己读史,加上旁观袁绍挟刘和、曹操挟袁谭这两拨历史重演,自己推导出来的。
但不得不说,刘备的看法还有一点道理,而且确实是逻辑上自洽的,是用心学习的结果。
虽然这个世界没有了“以曹篡汉、司马篡魏”,但是好歹还有“以袁篡汉、以曹算袁”这个惊人的历史相似,填补了这个最高权力更替的血腥教训,给历史补上了课。
只能说,历史的必然性自有其规律,正统性这玩意儿,就像是处,只有处和不处两种状态,没有中间态。
要么就是有正统,要么就是破了一次之后,做两次和做一万次性质相同。
以两次笑一万次,比五十步笑百步还可笑。
而刘备这个迷茫、侥幸的心得,在李素看来,简直不需要任何注解,他直接就能秒懂。
因为李素原本学的历史,后来就是这么发展的嘛!
武将,或者说皇帝授权的军阀,篡位成功的次数越多,就会导致后续朝代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更不信任武将,给武将加一道道越来越多的紧箍咒,最后导致华夏民族对外自废武功。
李素的这种认知分类,其实跟大多数被统治阶级接触的历史学还不一样,因为他学的是专注外交造核和正统性的历史。
在李素的认知里,华夏的帝制史是这么分段的:
秦到陈,是华夏第一帝国,这里面都有正统传承有序。
比如刘邦好歹也是怀王之约和秦王子婴投降得到的正统,拥有了当时天下两大势力秦楚的背书,这才合法稳定拥有了天下,毕竟战国后期就是秦楚齐有正统之争(这一点大家有兴趣的话以后再展开讲,这里不水字了,想听的留言。为什么赵魏韩燕不存在正统性问题)
刘邦只是举个例,后续也都有禅让有传承,不是自立,没有让正统贬值到谁都能分裂,一直到南朝末期的陈。
再往后,是与之并列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华夏第二帝国”,从北魏到宋。其中南北朝那一段,是华夏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两个正统升降交替存在的过渡期。
宋之后是被异族消灭,后续明再光复,那些没有传承,可以单独看。
而李素学的课里,把第一第二帝国,又可以各自分为两段,前一段是“君主正统性没有被军阀污染的纯正期、武德充沛期”,后一段是“君主正统性已经被军阀污染后的不稳定期、自废武功期”。
中华第一帝国的第一阶段,就是秦汉,秦汉没有“武将篡位”的先例,所以君主不用有丝毫的“重文抑武”,对外对异族一切以战斗力怎么强怎么来,所以秦汉是华夏范围大规模扩张的时期,版图涨了很多。
中华第一帝国的第二阶段,就是自废武功期,其实就是魏篡汉、并且导致司马篡魏之后。
魏第一次篡汉时,他还不知道后人可以有样学样,所以自废武功提防武将的程度不用那么明显,等司马氏都成功后,那就证明这事儿肯定是有样学样可一可再的。所以历史上晋时君主对军阀和武将人才的提防,其实不比后来宋明号多少。
大多数人读史不注意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从晋到唐,还有一个提升武德的补充招数——信任胡人将领。魏晋时候北方大量的五胡雇佣军被使用,五胡将领被提拔,用熟胡杀生胡,用乌桓杀鲜卑,用鲜卑杀柔然,一度弥补了武德不足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有军阀篡位导致正统不纯”的教训,当时只是在南朝比较严重,所以刘义隆要杀檀道济。
读史的人注意不到当时的武德衰落和提防武将,主要是因为北朝当时还狠血腥,不防武将(当然也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攻伐灭国很多),北朝的武德弥补了“君主自废武功”的感官识别度。
如果纯看“宋齐梁陈”的历史不看北朝的话,它们很多做得还不如后来号称“弱宋”的赵宋。
好在,华夏历史后来还有过一波疆域扩张期,那就是出现在“华夏第二帝国”的隋唐时代,它们因为一开始没有背负华夏第一帝国过于漫长的“武将篡逆”历史教训包袱,还可以不用太防武将。
当然了,唐就相当于是隋的柱国军府变过来的,隋也是北周的柱国军府变过来的,所以唐要恢复到汉那种“丝毫不担心武将篡逆,军事制度以对外战斗力最大化为唯一建设标准”的武德充沛状态,那也是不可能的,多多少少要打点折扣。
所以唐的武德建设,走了一条修正之后的路线,以汉为目标,但结合晋对五胡的利用——
唐在李世民等开国君主还活着的时候,因为皇帝本身有武德有威望,压得住,可以汉将胡将并重用,而且毫无保留,实现了几十年的快速扩张。
李世民死后,唐还有扩张,但都是靠“重用胡将”,因为汉将有篡位的血统优势,既然他是汉人,他又有兵权,他篡逆成功了天下百姓是会接受的,所以不能重用。
开元年间对四夷扩张,李隆基之所以重用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就是看重了这些人血统卑贱,不是汉人,想篡位天下百姓和士大夫也不答应。
但结果也显而易见了,一场安史之乱,证明了这种制度设计也没用,胡人篡逆照样有人响应。
所以,别说什么后来“弱宋戕害华夏武德”,搞得好像这事儿是赵匡胤之后才开始的。
安史之乱后,中央王朝的皇帝个个都想戕害武德,宁可对异族自废武功也要压制藩镇,只是他们实力比赵匡胤弱,统一汉地都做不到,所以这种限制无从谈起罢了,不是他们心里不想。
所以基于正统论和外交造核的历史学,“华夏第二帝国”的“武德充沛期”和“自废武功期”,应该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再后续的宋统一并实际着手,只是个思想到实践的落地过程。
总结一下,“曹魏代汉”和“安史之乱”,分别是华夏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开始自废武功的思想建设转折点。
“司马代魏”和“宋以文抑武”,分别是华夏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自废武功的实践着手点。
说到底,李素当初穿越之处,不屑于辅曹,很大一部分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因为他觉得穿越到三国压根儿就不存在辅曹辅刘辅孙这些问题。
问题的本质是辅汉还是自己争霸。
你都辅一个不是汉的东西了,你还辅个毛线劲儿?只要不是汉,那就是谁都能做,必然要陷入“皇帝从此忌惮武臣,以降低民族对外战斗力为代价换取统治稳定性”的历史循环论,那还不如自己干呢。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那些觉得“我穿越了曹家,只要杀了司马懿,我的天下就稳了”的人,只能说没学懂正统论。
曹操的遗产不是被司马懿篡的,是被他儿子立起来的“军阀可以当皇帝”这个历史先例篡的——注意,再强调一下,这个跟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怀王之约提前约好了的,怀王之约不叫“军阀可以当皇帝”。
所以曹丕就是第一个军阀当皇帝的例子(军阀是上面名义上有主的,不是自成一国。国与国的统一战争不叫军阀战争)
就算有个穿越者,除非你也跟李素一样深谙正统论造核论各种塑造神圣性,否则你武力再强科技再进步,也就管自己活着的那一辈子时间。
等穿越者一死,他统一天下过程中发明的科技也都已经普世了,他手下那些将军们也都有掌握,到时候穿越者的儿子还不是被轻松杀了再改朝换代?
所以说没这个魅力值社交手腕和统治手腕,就别随便揽这个活儿。
李素就是有自知之明,他已经算是所有穿越者里最有造正统手腕的人了。但他依然知道自己出手争霸、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但也不敢保证死后守得住正统性。
那还费这个力操这个心干嘛?多忙那么多,最后还可能只是烈火烹油一两代人、随后全家族灭?然后连自己有的封圣学说威望都丢了?那还不如少费点劲搭个顺风车呢。
这些思索,其实都是李素穿越后十三年里,慢慢一点点积累复盘的。
但是今天,刘备因为感慨袁曹相继有样学样、正统崩坏的恶劣后果,提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让李素觉得有必要帮刘备梳理一下。
当然,李素自己心中那点东西,不可能全拿出来,因为很多事情都还没发生呢。
但是,既然司马代魏可以用曹代袁来类比,李素倒是受到了启发,他觉得他可以把他上述这一番对“华夏第一帝国第二帝国,武德充沛期自废武功期”的辨析,换一层皮,再加上适当推演,跟刘备敲敲警钟。
刘备不是想问“如若天下无有朕,让袁曹相继篡逆,卑辱神器,天下将归于何种状态”么?
李素就给刘备推演一下,让他知道如果那样,会陷入怎么样一种“导致华夏民族自废对外武功”的恶性循环。顺便警示一下刘备好好做皇帝,好好设计大汉第三轮的权力制度建设。
“朕通读《陈涉世家》之后才意识到,陈涉是死在他自立为王后,人人皆可自立为王,他把王的神圣性打成了一片厕筹,却又提不出新的法子建设一套新的制度取代王政。
而只要没有新制度,只是简单的改朝换代,那么破坏正统的后患,就是让天下长久陷入战乱。陈涉派去光复赵地的武臣,得赵而自立赵王,赵王武臣派韩广复燕,韩广又自立燕王。
其将周市复魏,虽未自立,却立魏王之后为王——这是周市比武臣、韩广野心小么?当年朕以为是,现在朕知道不是。
周市不过是先欲取齐而为当地自起的齐王田姓后人所败,不得齐而退求其次得魏。又看到了武臣自立赵王后、派韩广导致韩广有样学样为燕王。
所以周市知道事不过三,不能重蹈陈涉和武臣的覆辙。自立这事儿遥遥无终,就像是打开了一个不忠的闸门,滚滚而出天下汹汹,人人反主,弑主者终为其僚属所弑。周市自称无德不配为王,立魏王之后为王,才能堵住他的部将在他叛主后再叛他的危险。
陈涉号称首义,最后死时,不是被章邯的军力所杀,是他放出去的群王个个怕陈涉这个首王追究他们自封,所以不但不助张楚击秦,还乐见秦灭张楚。
最后高祖皇帝能得天下,现在想来实在是侥幸,有项梁立了怀王、后来被项羽升为义帝,而高祖最初的汉王,是因天下共主的‘怀王之约’而得,高祖首取关中、实灭暴秦,依天下共约而为王。
这种王,才避免了陈涉那种无视正统之王被臣下汹汹背叛的下场。若非如此,秦末何人才配有德拥有整个天下?天下无非还是再陷战国之世,数雄并举罢了。
如今之世,与当初秦末之世高祖未出时何其相似?袁绍固然可以挟伪天子以令诸侯,他想学的是王莽董卓。可王莽之时,并无其他军阀掣肘,王莽是以外戚权贵代汉。
董卓、袁绍之时,天下已乱,不是权贵政变,而是军阀篡逆。而军阀篡逆之门一开,流毒无穷,不亚于陈涉武臣韩广当年的连环自立。袁绍可以挟刘和,可他建立起来的基业,真有人长期忠于他么?
他本人一死,曹操就迫不及待挑唆其诸子并争,以图取而代之。如今幸好有朕,可以把那群伪朝乱臣贼子覆灭,他们放出的流毒才不至于蔓延华夏。
可若是没有朕,曹代袁氏之后,曹氏难道就能坐稳?不可能,陈涉的例子已经说明了,无正统者就算推翻了前朝,他自己也是坐不稳的。
天下既然兵强马壮者可夺之,他派出的将领在帮他夺天下过程中岂有不壮大之理?到时候不过是再一次以臣篡君而已,永无宁日!除非哪一天,一个朕这样从外部来的势力,把那个已经失去了正统严肃性的伪朝灭了,才能把他们伪统流毒的流传断掉。
朕算是看明白了,以军阀篡君这种事情,只有两种情况:要么防微杜渐,一开始就没出现过,让天下人不敢想。要么就是篡成一次之后,跟着就是无数次。
最近反思袁绍,朕每每想及此,都是不寒而栗。若是天下无朕,不知华夏会不会陷入百年甚至更久的反复篡逆战乱之中。”
刘备这番感慨,着实是让李素有些吃惊,因为这是刘备自己读史,加上旁观袁绍挟刘和、曹操挟袁谭这两拨历史重演,自己推导出来的。
但不得不说,刘备的看法还有一点道理,而且确实是逻辑上自洽的,是用心学习的结果。
虽然这个世界没有了“以曹篡汉、司马篡魏”,但是好歹还有“以袁篡汉、以曹算袁”这个惊人的历史相似,填补了这个最高权力更替的血腥教训,给历史补上了课。
只能说,历史的必然性自有其规律,正统性这玩意儿,就像是处,只有处和不处两种状态,没有中间态。
要么就是有正统,要么就是破了一次之后,做两次和做一万次性质相同。
以两次笑一万次,比五十步笑百步还可笑。
而刘备这个迷茫、侥幸的心得,在李素看来,简直不需要任何注解,他直接就能秒懂。
因为李素原本学的历史,后来就是这么发展的嘛!
武将,或者说皇帝授权的军阀,篡位成功的次数越多,就会导致后续朝代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更不信任武将,给武将加一道道越来越多的紧箍咒,最后导致华夏民族对外自废武功。
李素的这种认知分类,其实跟大多数被统治阶级接触的历史学还不一样,因为他学的是专注外交造核和正统性的历史。
在李素的认知里,华夏的帝制史是这么分段的:
秦到陈,是华夏第一帝国,这里面都有正统传承有序。
比如刘邦好歹也是怀王之约和秦王子婴投降得到的正统,拥有了当时天下两大势力秦楚的背书,这才合法稳定拥有了天下,毕竟战国后期就是秦楚齐有正统之争(这一点大家有兴趣的话以后再展开讲,这里不水字了,想听的留言。为什么赵魏韩燕不存在正统性问题)
刘邦只是举个例,后续也都有禅让有传承,不是自立,没有让正统贬值到谁都能分裂,一直到南朝末期的陈。
再往后,是与之并列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华夏第二帝国”,从北魏到宋。其中南北朝那一段,是华夏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两个正统升降交替存在的过渡期。
宋之后是被异族消灭,后续明再光复,那些没有传承,可以单独看。
而李素学的课里,把第一第二帝国,又可以各自分为两段,前一段是“君主正统性没有被军阀污染的纯正期、武德充沛期”,后一段是“君主正统性已经被军阀污染后的不稳定期、自废武功期”。
中华第一帝国的第一阶段,就是秦汉,秦汉没有“武将篡位”的先例,所以君主不用有丝毫的“重文抑武”,对外对异族一切以战斗力怎么强怎么来,所以秦汉是华夏范围大规模扩张的时期,版图涨了很多。
中华第一帝国的第二阶段,就是自废武功期,其实就是魏篡汉、并且导致司马篡魏之后。
魏第一次篡汉时,他还不知道后人可以有样学样,所以自废武功提防武将的程度不用那么明显,等司马氏都成功后,那就证明这事儿肯定是有样学样可一可再的。所以历史上晋时君主对军阀和武将人才的提防,其实不比后来宋明号多少。
大多数人读史不注意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从晋到唐,还有一个提升武德的补充招数——信任胡人将领。魏晋时候北方大量的五胡雇佣军被使用,五胡将领被提拔,用熟胡杀生胡,用乌桓杀鲜卑,用鲜卑杀柔然,一度弥补了武德不足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有军阀篡位导致正统不纯”的教训,当时只是在南朝比较严重,所以刘义隆要杀檀道济。
读史的人注意不到当时的武德衰落和提防武将,主要是因为北朝当时还狠血腥,不防武将(当然也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攻伐灭国很多),北朝的武德弥补了“君主自废武功”的感官识别度。
如果纯看“宋齐梁陈”的历史不看北朝的话,它们很多做得还不如后来号称“弱宋”的赵宋。
好在,华夏历史后来还有过一波疆域扩张期,那就是出现在“华夏第二帝国”的隋唐时代,它们因为一开始没有背负华夏第一帝国过于漫长的“武将篡逆”历史教训包袱,还可以不用太防武将。
当然了,唐就相当于是隋的柱国军府变过来的,隋也是北周的柱国军府变过来的,所以唐要恢复到汉那种“丝毫不担心武将篡逆,军事制度以对外战斗力最大化为唯一建设标准”的武德充沛状态,那也是不可能的,多多少少要打点折扣。
所以唐的武德建设,走了一条修正之后的路线,以汉为目标,但结合晋对五胡的利用——
唐在李世民等开国君主还活着的时候,因为皇帝本身有武德有威望,压得住,可以汉将胡将并重用,而且毫无保留,实现了几十年的快速扩张。
李世民死后,唐还有扩张,但都是靠“重用胡将”,因为汉将有篡位的血统优势,既然他是汉人,他又有兵权,他篡逆成功了天下百姓是会接受的,所以不能重用。
开元年间对四夷扩张,李隆基之所以重用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就是看重了这些人血统卑贱,不是汉人,想篡位天下百姓和士大夫也不答应。
但结果也显而易见了,一场安史之乱,证明了这种制度设计也没用,胡人篡逆照样有人响应。
所以,别说什么后来“弱宋戕害华夏武德”,搞得好像这事儿是赵匡胤之后才开始的。
安史之乱后,中央王朝的皇帝个个都想戕害武德,宁可对异族自废武功也要压制藩镇,只是他们实力比赵匡胤弱,统一汉地都做不到,所以这种限制无从谈起罢了,不是他们心里不想。
所以基于正统论和外交造核的历史学,“华夏第二帝国”的“武德充沛期”和“自废武功期”,应该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再后续的宋统一并实际着手,只是个思想到实践的落地过程。
总结一下,“曹魏代汉”和“安史之乱”,分别是华夏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开始自废武功的思想建设转折点。
“司马代魏”和“宋以文抑武”,分别是华夏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自废武功的实践着手点。
说到底,李素当初穿越之处,不屑于辅曹,很大一部分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因为他觉得穿越到三国压根儿就不存在辅曹辅刘辅孙这些问题。
问题的本质是辅汉还是自己争霸。
你都辅一个不是汉的东西了,你还辅个毛线劲儿?只要不是汉,那就是谁都能做,必然要陷入“皇帝从此忌惮武臣,以降低民族对外战斗力为代价换取统治稳定性”的历史循环论,那还不如自己干呢。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那些觉得“我穿越了曹家,只要杀了司马懿,我的天下就稳了”的人,只能说没学懂正统论。
曹操的遗产不是被司马懿篡的,是被他儿子立起来的“军阀可以当皇帝”这个历史先例篡的——注意,再强调一下,这个跟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怀王之约提前约好了的,怀王之约不叫“军阀可以当皇帝”。
所以曹丕就是第一个军阀当皇帝的例子(军阀是上面名义上有主的,不是自成一国。国与国的统一战争不叫军阀战争)
就算有个穿越者,除非你也跟李素一样深谙正统论造核论各种塑造神圣性,否则你武力再强科技再进步,也就管自己活着的那一辈子时间。
等穿越者一死,他统一天下过程中发明的科技也都已经普世了,他手下那些将军们也都有掌握,到时候穿越者的儿子还不是被轻松杀了再改朝换代?
所以说没这个魅力值社交手腕和统治手腕,就别随便揽这个活儿。
李素就是有自知之明,他已经算是所有穿越者里最有造正统手腕的人了。但他依然知道自己出手争霸、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但也不敢保证死后守得住正统性。
那还费这个力操这个心干嘛?多忙那么多,最后还可能只是烈火烹油一两代人、随后全家族灭?然后连自己有的封圣学说威望都丢了?那还不如少费点劲搭个顺风车呢。
这些思索,其实都是李素穿越后十三年里,慢慢一点点积累复盘的。
但是今天,刘备因为感慨袁曹相继有样学样、正统崩坏的恶劣后果,提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让李素觉得有必要帮刘备梳理一下。
当然,李素自己心中那点东西,不可能全拿出来,因为很多事情都还没发生呢。
但是,既然司马代魏可以用曹代袁来类比,李素倒是受到了启发,他觉得他可以把他上述这一番对“华夏第一帝国第二帝国,武德充沛期自废武功期”的辨析,换一层皮,再加上适当推演,跟刘备敲敲警钟。
刘备不是想问“如若天下无有朕,让袁曹相继篡逆,卑辱神器,天下将归于何种状态”么?
李素就给刘备推演一下,让他知道如果那样,会陷入怎么样一种“导致华夏民族自废对外武功”的恶性循环。顺便警示一下刘备好好做皇帝,好好设计大汉第三轮的权力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