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隆基的心里此时已有了计较,他没有随从人返回到中书省自己办公的地点,而是回到东宫。一入门即令高力士赶快磨墨,他要再急书一道奏章,然后带着奏章求见父皇。
  李旦阅罢李隆基递来的奏章,问道:“三郎,你果然如此想的?”
  李隆基忽然流出眼泪,说道:“儿臣今日去送姑姑,其车轮转动之时,儿臣心中如同刀割。父皇,您不可听了小人之言使亲人离散。若是为太子之位计,儿臣宁愿舍了太子之位,一家人还是和和睦睦聚在一起最好。”
  李旦的脸色变得轻松一些,脸上也有些笑意,叹道:“唉,三郎,你能如此,算是解了我心头之结。这两天,我每每想起你姑姑那幽怨的神情,心里实在不是滋味。你很好,果然知道我的心思。”
  “父皇最知此事的由来,儿臣由此成了千夫所指。父皇,儿臣今日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嗯,你说吧。”
  “儿臣今后多跟在父皇身边历练即可,乞父皇罢掉监国之事。父皇如今正值盛年,正是视事的好时候,儿臣毕竟稚嫩,深恐今后错谬太多。”
  李旦有些不喜,说道:“你不让你姑姑和大哥离京外居,此为你的敦厚之心,我心甚喜。至于这监国一节,你不可再推。我觉得如此办事很好嘛,我打听过了,你这一段时间处置政务还算妥当,没有什么错谬呀?三郎,你知道我的性子,我压根就不恋栈这个皇帝之位,我这些天一直在想,还是早日将皇位传给你最好。”
  李隆基闻言,顿时大惊,当即叩首拜道:“父皇千万不敢这样做,儿臣说什么也不敢妄居皇位。”
  “有何不敢?你当了太子,下一步就是要当皇帝!”
  “自古以来帝位须有德有能者居之,儿臣有幸成为父皇之子,所以得以窃取之。儿臣如今稚嫩,且少谋乏断,如何能居帝位?请父皇今后不可再出此语。”
  “你起来吧。你若如此说,还算有些道理。不错,凡事须循序渐进,看来你尚需要历练一段。也罢,此事过后再说。”
  李旦又叹道:“你的奏章中言说姚崇与宋璟离间骨肉,让我将他们贬至岭南。三郎你想过没有,其实姚宋这样说,还是为了朝廷好。若将他们贬为流人,是不是有些过重了?”
  李隆基起身禀道:“这两人无端生事,如此惹下这场祸端,非重重惩戒一番不可。不过父皇说得对,这两人为前朝老臣,官声甚好,又对父皇忠诚,若将他们贬为流人确实有些过重。”
  李隆基奏章的内容,即是指责姚崇和宋璟离间骨肉,请贬为流人;另允许姑姑回京,不许大哥李成器离京。李隆基如此抛出姚崇和宋璟,其目的是以此向天下之人表明,此事与他没有干系,并针对李旦的同情之心换取自己的主动。至于姚崇和宋璟,他深知此罪不足以贬为流人,何况他们还有与李旦的老交情。李隆基奏章中说得够狠,无非想彻底撇清自己,以示自己与此二人毫无瓜葛。
  李旦答道:“是啊,平心而论,他们这一段办事还算勤谨。若为此小事将其贬为流士,岂不是寒了其他大臣之心?这样吧,我让萧至忠为他们寻一个离京城较近的上州,将他们改任刺史,由此就平息了你姑姑之忿。”
  “父皇仁厚圣明,不忘他们的功劳,谅他们也无话可说。”
  “他们一走,这尚书左仆射和吏部尚书就出缺了。三郎,你有人可以荐给我吗?”
  “父皇,儿臣才智浅短,实无慧目识人之能。这两个职位万分重要,还需父皇择人才是。”
  “嗯,那个刘幽求随你多时,我看他办事还算妥当。尚书省庶务最多,你监国时与尚书省来往频繁,不如让刘幽求任尚书左仆射,这样你使着更为顺手。至于吏部尚书嘛,那个岑羲一腔公正,让他任吏部尚书最为合适。你以为如何?”
  “一切全凭父皇做主。”李隆基得闻刘幽求任尚书左仆射,心里甚喜。尚书省下辖六部,是朝廷落实政务的办事衙门,处置军刑大政事务最为具体。按说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为尚书令,然唐太宗李世民曾任过此职,其成为皇帝后无人再敢任此职,于是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李旦又道:“大郎可让他遥领同州刺史,就不用离开京城了。”
  李隆基道:“父皇须抓紧下敕,早日将姑姑召回京中。”
  李旦摇头不许,说道:“这事儿先缓缓,你姑姑此次怨气不小,就先让她在蒲州居住一段以平复怨气。我想过了,届时让大郎代我到蒲州走一趟,让他向你姑姑说知我的心思,当无大碍。”其实李旦这样做还是碍于自己的面子,当初制书下发时言明三事,若太平公主和李成器不再出京,那么此制书的内容就去其二,则此书已废。李旦现在先让太平公主在蒲州小住一段,又令李成器遥领同州刺史,李隆范和李隆业为东宫左右卫率典禁兵,那么此制书的内容都得到执行,李旦也因此保有了自己的面子。
  然李旦没有深想,若姚崇和宋璟离间骨肉的罪名果然成立,那么其提议就是错的。李旦接受了二人的提议,还据此下了一道制书明发天下。则姚宋二人被贬为刺史以示惩罚,这边的制书依然有效,这件事儿岂非自相矛盾?
  李旦根本不愿意理清这些头绪,他觉得由此安抚了妹妹的情绪,就达到了目的,其脸上的笑容也随心情的舒展逐渐绽开。
  由此来看,李旦确实不适合当皇帝。
  李旦继续着自己的思路,说道:“三郎,我想明日召见群臣,将你的这道奏章当庭宣读,以此洗去你的冤屈;贬姚宋的事儿,也一同宣布吧。”
  李隆基又复感动,说道:“父皇为儿臣想得如此周到,让儿臣大为感动。”
  李旦笑道:“罢了。你这次能体会我的难处,也算周到嘛。很好,事儿就这样办吧。”
  李隆基此次抛出姚宋二人当替罪羊,如此就为自己争取了主动。李旦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说明李隆基果然押对了宝。
  李旦又道:“自从我搬入了宫内,你搬入了东宫,我们一家等闲难有同聚的时候。这样吧,趁着我今日心情甚好,你把大郎他们传入宫中,晚上我们一起用膳吧。”
  李隆基躬身答应。
  由此看来,李旦对儿子们甚是慈爱,不失为一个宽厚慈祥的好父亲。
  第十六回 孤太子伤春寂寥 勇公主弄巧成拙
  这日朝堂之上,黄门官先是宣读了李隆基的奏书,然后再宣读李旦之诏。是时,姚崇与宋璟事先未闻一丝风声,当听到贬姚崇为申州刺史、宋璟为楚州刺史时,二人竟然有些呆了。申州在京城东北方向,楚州在京城东南方向,与京城相距二千里左右。
  他们黯然退出太极殿,诏书中规定,二人须三日内携家眷离开京城。他们走出安福门,姚崇说道:“我们先入尚书省,容我先取一些随身物品如何?”
  二人进入尚书省,来到姚崇日常办公的大堂里,姚崇随手收拾自己的物品,宋璟说道:“姚兄,我们设身处地为太子着想,他反而不领情,竟然要求圣上贬我们为流人,他为何如此做呢?”
  姚崇摇摇头,没有接腔,依旧收拾自己的物品。
  宋璟又道:“我们本想公主出京后,京城中再无掣肘之人,我们就可协助太子把事情办好。太子非不明事理之人,大势刚刚有了转机,他实在不该驱逐我们,这样其实是断其臂膀啊!嗨,此次若非圣上顾念旧情,我们果然就成了凄惨的流人了。”
  姚崇停止收拾物品,走至宋璟面前,轻声说道:“我刚才一直在想,我们做事许是有些操之过急。公主固然离开京城,然她的两项好处依然留在京城。”
  “两项好处?”
  “是啊,这第一点,就是圣上对他的关爱之情。圣上对我们犹念旧情,圣上也说过,其同胞兄妹中,现在唯一剩下这个妹妹,自然是爱之无以复加;第二点,就是那些倒向她的朝中官员了。公主为何反对废除‘斜封官’?缘于其中有她的人。公主这些年在朝中培植安插自己人的功夫,实在凌于圣上之上。你说,圣上身边除了我们这几个愚忠之人,还有谁能为他忠心办事?”
  宋璟想了一想,觉得有理,遂颔首同意。
  姚崇又道:“我们尚能想到此节,你说,太子会想到吗?”
  “应该会想到。”
  “这就对了。太子现在虽名义上监国,然他手下无人,可谓无根之基,没有与公主叫阵的能耐。公主固然离开京城,然她在京外依旧可以遥控指挥!唉,太子此举,也实属无奈啊。”
  宋璟明白了姚崇的意思,遂微笑道:“是啊,不想我们哥俩成了太子转移视线的替罪羊。”
  姚崇道:“太子此举不拖泥带水,你我年轻之时,能有如此老辣之举吗?哼,此举既能抚圣上之心,又能堵天下人之嘴,公主知道我们与太子素无交往,其对太子的疑心就会大为减轻。我刚才思来想去,假若我处于太子如此境地,我也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宋璟摇头道:“姚兄,你说公主疑心会大为减轻?我却以为未必。公主弄权由来已久,先帝在时她犹能长袖善舞,现在圣上仁弱素听其言,对其构成障碍者唯太子一人,她必搬除以为快。公主的性子以坚忍著称,你以为太子此举,公主就会不找麻烦了吗?”
  姚崇叹道:“是啊,公主今后不会善罢甘休。不过太子此次以退为进,终究能缓一口气儿。今后他们如何争斗,你我远在千里之外,无法目睹,实在鞭长莫及啊。”
  宋璟道:“天下混乱日久,眼见太子实为中兴之主,不料这个公主在这里缠搅不已。唉,若中兴之事被公主搅局,我实在心有不甘啊。若公主以后得了势,她定将我们恨之入骨,我们也许终有一日要到岭南为流人了。”
  姚崇脸色变得十分严峻,断然道:“韦公在日,曾多次说过邪不压正,天下思治心切,我就不相信一个女人能够长远搅局下去。这样吧,我们临行之前,依次到郭元振、张说和魏知古宅中拜会一次。”
  “我们不去见见太子吗?”
  姚崇笑道:“太子与我们经此阵仗,虽未当面明言,内里皆一清二楚。再说了,太子如此虚张声势,终归把我们当了替罪羊,他的心里难道就没有一丝愧疚吗?我们走吧,如此在京城千里之外观戏,滋味不是更好吗?”
  李隆基下朝后,与哥哥李成器约好,傍晚时一同在李成器府中用膳。
  李隆基比约定的时候早到了一会儿,其入府后,就见两个哥哥两个弟弟皆在堂中聚齐。与别家兄弟相比,此五兄弟相处和睦,没有生分之感。这大约是李旦的家风所至,另外一点,即是大哥李成器生性宽厚,对几个弟弟亲爱有加。
  李隆业看到李隆基进门,就笑道:“三哥当了太子,果然忙得多了。大哥的府中,恐怕也多日未来了吧?”
  李隆基微笑了一下,然后走到李成器面前见礼,说道:“大哥,总算父皇开恩收回了成命,若非如此,愚弟就险些成为不义之人。”
  李成器挥手令其坐下,说道:“此中过程,父皇那日赐宴时已经说过。三弟,我就是离开京城,亦非坏事啊。我们如此日日相见,就觉得有些烦了,不如离远一些,乍一见面倍加亲切。”
  李隆基明白大哥所言非是虚饰,当是衷心之言,遂说道:“还是不要远离最好。譬如今日,我们倏忽齐聚大哥府中,既可大快朵颐一番,又能长叙兄弟之义。大哥若离远了,我们聚一回终是艰难。”
  李隆业插言道:“三哥说得对。我们当初听说大哥要去同州,心里就不是滋味。外面人皆说此为三哥的主意,我们说不应该如此啊,三哥并非薄情寡义之人,然三哥已为太子,我有心想问终归不敢。这下好了,事情终归水落石出,原来是姚宋二人多的嘴。”
  李成器叹道:“三弟,你如此表明心迹很好,然还是亏了这二人。我们皆知道,此二人为干事之人,你现在代父皇监国,其实还是你自己丢了这条臂膀。”
  李隆基摇摇头,说道:“他们离间我家亲情,纵使再有才,也不可用。”
  李成器不想继续此话题,说道:“三弟,你午前说今日晚间有话要说,兄弟们现在都在场,你有什么话就赶快说吧。那边的膳食已然准备好,我们说完后立刻开膳。”
  李隆基道:“这件事儿本来单独对四弟和五弟说一下就成了,但我又想此事比较敏感,还是先要征得大哥的同意。”
  李成器摇手道:“他们二人现为你的属下,你们若有事情,自己说清楚即可,没必要征得我的同意。”
  李隆基道:“大哥,不然,此事还要大哥知晓最好。我想呀,四弟和五弟现在典北门四军,这些人皆是一帮桀骜不驯之人,最近又有一些亲贵子弟加入,需要整治一番。四弟和五弟此前未在军中历练过,所以手下要有几个得力的帮手才行。”
  李隆业插言道:“三哥的意思,定是想让葛福顺他们帮助我们了?”
  李隆基道:“不错,就是他们。这帮人在军中有相当威信,最近又立有大功,用他们来带兵,我最放心。大哥,你以为呢?”
  李成器道:“我刚才说过了,这是你们之间的事儿,我没必要过问,你若一定要征询我的意见,我会说,这几个人既忠心又能干,应该重用。”
  李隆业道:“大哥说话了,我们就照办。三哥,我们在军中两眼一抹黑,若没有知心的人帮助办事,弄不好也如韦氏兄弟那样稀里糊涂就掉了脑袋。这些人对三哥忠心,当然也会对我们兄弟忠心。大哥说得对,如此小事吩咐一声就行,何至于如此郑重其事?”
  李成器道:“三弟没有别的事儿了吧?若没有,我们就开膳吧。”
  李隆基心中暗暗想道,看来还是自己想得过于多了。
  转眼间已至暮春,长安的空气又渐渐燥热起来。朝廷这一段时间似乎变得沉寂起来。刘幽求果然被授为尚书左仆射,他私下里得了李隆基的言语,嘱他不可再碰“斜封官”的事儿。刘幽求知道,若“斜封官”的事儿不解决,那么其他厘改弊政的事儿也就无从谈起,他日日办些衙中的庶务即可。随着姚崇和宋璟的离开,朝中也没有人再提起厘改之事,日子又回复到往日的平淡。
  人们看到“斜封官”无虞,于是认为新朝不过尔尔,朝政的运行轨迹许是又回复到前朝的模式。他们认为“斜封官”实在是一个好路子,花些钱讨来一个官做,既可以光宗耀祖,又有固定的俸禄,于是一些人又托门子找关系,欲按“斜封官”故事行之。
  六品以下官员的授任由李隆基签署,一开始也有人到李隆基面前说项,当然遭到李隆基的拒绝,并将说项之人斥骂一通。其他人闻讯,明白了李隆基的禀性,再也没有人敢来找李隆基说项。
  这些人颇有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他们皆知当今皇帝生性淡泊,那么这样的人就有一桩好处,即是好说话便于请托,于是李旦昔日的府属及门子仆人,都成了这帮人热于联络的对象。李旦与其兄李显相比,绝非糊涂之人,他深明“斜封官”的危害,所以起初也默许姚宋二人废之。至于后来惹来的麻烦,那是他始料未及的,于是为了没有麻烦又决意缓之。他接受张说的建议令太子监国,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不愿面对这些烦心之事。
  李旦若为一名赋闲的亲王,绝对会躲入府中安静度日。然他现在是皇帝,是为一国之主,许多纷繁万端的事儿需要他一言定音,他如何能躲得开呢?
  李旦于是很烦很烦。
  那日李旦对李隆基单独说到,他想把六品以上官员的授任及其他军刑大事皆交由李隆基署理。李隆基不明父皇的实际心思,当即推辞。
  这日又有一名昔日旧属入宫拜见李旦,说到最后,这人从袖中取出一方锦帕,上面写有一人的简历,不言而喻,这位旧属又接受请托前来求官。
  李旦不忍拂了这名旧属的面子,推托道:“如今太子监国,诸事由太子拿主意,你去找太子说吧。”
  这名旧属倒是很会说话,说道:“太子唯听陛下之旨,陛下向太子吩咐一句,此事也就办妥当了。”
  李旦心里很烦,将这名旧属赶了出去,然后寻思道:这些烦乱的事儿,怎么就躲不开呢?他思来想去,心中有了计较,唤来黄门官令其传讯,诏京中三品以上官员明日早朝,他有话要说。
  自从上次贬谪姚崇与宋璟那次早朝之后,李旦近两个月没有主持过早朝,百官闻讯李旦又要早朝,心想李旦可能又有什么大事要宣布。
  李旦确实有大事宣布,他接受群臣朝拜之后,缓缓言道:“众位爱卿,朕素怀淡泊,不以宸极为贵。昔日朕为皇嗣,主动将皇位让与先皇;先皇又欲使朕为皇太弟,朕固辞不就。朕如今当了天子,总觉得诸事烦乱,心中不静,就又有了一个计较。”
  殿内此时非常安静,百官静听李旦的下文。
  李旦稍微缓了一下,然后又朗声道:“朕想好了,皇太子近来监国有功,诸事从善如流,众皆称善,朕意欲传位于太子,众卿以为如何?”
  众位大臣面面相觑,他们实在想不到皇帝今日竟然想退位,许多人不相信这是皇上说出的话,然抬头看到李旦坐在那里好整以暇,神色淡定,分明不是胡话。
  别人也就罢了,李隆基应该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他闻言趋前两步,当即跪倒,叩首说道:“父皇万万不可!儿臣不知哪里做错了,望父皇重重责罚,唯传位一说,儿臣万万不敢奉旨。”李隆基听到父皇要传位,也一下子懵了,他实在想不通父皇为何要这样说。那一瞬间,他甚至冒出父皇是不是试探自己的念头。李旦依旧语调平静:“三郎,你起来吧。朕今日就是想听听大臣的意思,不用你说什么话。萧卿,你执掌中书省,是为朝中中枢,说说你的想法。”
  李旦此前没有露出半丝要退位的风声,今日乍一说出,令萧至忠也措手不及。这一段朝中比较平静,太平公主远在蒲州通过萧至忠了解朝中情况甚详,其指示萧至忠要密切关注太子的动静,不给太子扩大权限的口实。现在皇帝说要退位,那是太平公主坚决反对的事儿。萧至忠也在顷刻之间就打定了主意,皇帝说出想退位的话,若当面激烈反对恐怕皇帝不喜,效果未必就好,且太子之人在一侧虎视眈眈,若再形成当堂争辩的局面,其结果实在无法预知。现在李旦询问自己的意见,萧至忠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重大,须徐徐商议最好。陛下即位未及一年,天下刚刚平稳,若骤然换之,臣恐天下由此会动荡,对百姓不利,须稳妥为之。”
  李旦道:“朕征询众卿意见,就是寻稳妥之法。”
  萧至忠再奏道:“臣以为,陛下传位与否,不必忙于定论,可多方征询意见。今日朝堂之上,众臣骤然得闻此讯,思虑不免失于简单,请陛下今日不用再议此事,容臣等细想一下,再奏于陛下。”
  李旦摇摇头,说道:“萧卿,你退下吧,朕还想听听别人如何说。刘卿,你的意思呢?”
  刘幽求明白自己的身份特殊,外人皆知自己是太子的嫡信之人,若顺着皇帝的意思说退位甚好,那么太子与自己肯定会成为千夫之指,他微一思索即躬身答道:“陛下春秋未高,不是退位的时候。且太子监国不久,还需长期历练才是。臣以为,陛下现在不宜退位。”
  李旦明白萧至忠是妹妹的人,刘幽求是三郎的人,萧至忠说的话虽委婉,然外人皆能听出其不愿皇帝退位的意思,李旦没有想到这两路人马皆不愿意自己退位,心里不由得更烦。
  此后,郭元振、崔湜、张说、窦怀贞、岑羲等人纷纷出班奏言,这些人无一例外,皆言李旦不宜退位。
  李旦变得有些意兴阑珊,他无心听群臣再奏他事,即落座退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