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农家酒席虽然简陋,但也马虎不得。
  宋满冬早早的起来做了饭,听见敲门声,叮嘱赵胜男几句,便去跟王喜娟汇合了。
  早饭她不在家里吃。
  这事儿跟春玲她娘仔细聊过,她们这些帮忙的人早上收拾好菜可以先吃一顿,等酒席做完散了,还能再吃一顿。
  既然说好管饭,宋满冬便只喝了口面汤垫垫肚子,免得到时候大家吃她不吃,显得多另类。
  河西大队在往西约莫四五公里处,不比县城近多少。
  但对王喜娟他们来说,都是习惯的路程。
  王喜娟陪她走着,路上兴奋不已,叽叽喳喳的说起着春玲和她嫁入的张家的事。
  “张凡在公社的食品厂上班,对春玲可好了,之前就一直给她带吃的,这次办酒更是下了血本,花钱买下来了半扇猪。”
  “听说食品厂生意特别好,生产的点心别人催着要,还打算再开生产线,说不定还会建家属院,到时候春玲就能跟着去进城了。”
  宋满冬只笑着听她说,虽然心里不大认同,可没必要在大喜的日子说风凉话。
  再则,如真王喜娟跟说的一样,春玲也算是有个不错的归宿。
  好归好,她是绝不会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的。
  宋满冬心底清楚,最能依靠、信任的人只有自己。
  后半程,王喜娟却忽的叹气,“我是真心替春玲感到开心的,可我这心里不知怎么的,总是觉得不太安稳。”
  想来想去,“要是在食品厂的是春玲就好了。”
  宋满冬讶异过后,宽慰她,“说不定将来她有机会呢,不是说食品厂要扩建么?”
  王喜娟只叹着气摇摇头。
  宋满冬没深入追问,而是怂恿她,“要真是有,你也可以去试试。”
  王喜娟家里条件在河东大队算是比较好的一部分了,家中虽然也有兄弟,但对王喜娟也不差,叫她读了初中。
  高中也不是不愿意送她去,只是王喜娟没考上。
  整个河东大队考上高中的人都不多,所以提起陈家明就是一阵唏嘘。
  这些都是宋满冬从王喜娟这里听来的。
  “我肯定要试试的。”王喜娟点着头,“宋知青你们也会去么?你们要去了我肯定没什么希望。”
  宋满冬安慰她,“招工一般都是招你们这些本地的人,而且我们还有别的事情要做呢。”
  至少赵胜男绝不会去,其他人宋满冬也说不好。
  连她自己听了消息都有些心动。
  若是食品厂招工、扩建,住到公社不论做什么,都比河东大队方便太多了。
  这念头只在宋满冬脑海里闪过,很快便不想了。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春玲的酒席。
  到了张家,宋满冬瞧过东西,便开始安排人准备。
  张家是大席,几乎全村的人都要来吃,只她一个人动手肯定不行。
  春玲家来帮忙的基本上都是河东大队的人,听了宋满冬的安排,便开始择菜洗菜,倒是张家来帮忙的婶子,看她年轻有点儿不大服气,“要不还是请个厨子过来吧?别锅都拿不动。”
  更有个膀大腰圆的婶子嘲笑着,“我看着都比她会做饭。”
  宋满冬挽起袖子,洗了手,冲她们笑笑,“婶子,我能不能做,待会儿不就知道了。”
  她说着拿起刀,仔细看看,在磨刀石上正反都磨了几次,走到了半扇猪肉面前。
  张家的婶子上前,“这肉贵着呢!你可别弄坏了,还是我来分肉吧。”
  宋满冬却避开了她的手,左手按在猪肉上,右手刀,轻轻松松划下来一块儿肉,放到了桌板前面。
  她又低头去拆排骨、里脊肉,动作流畅,不带一丝犹豫。
  说是半扇猪,可这一半去头去腿,板油也摘了,顶多不过四十斤,还有不少排骨。
  酒席约莫要三十桌,荤菜提前也说过要做那几道。
  宋满冬心里有掂量,把每道菜的肉都拆了出来。
  烧排骨、鱼香肉丝、包菜炒肉片……
  分好后才看向张家婶子。
  张家婶子面面相觑,“你以前是杀猪的?”
  春玲家的亲戚笑道,“我们满冬可是大厨,你们就等着流口水吧。”
  宋满冬露了一手,这才开口,“婶子,大喜的日子咱们起了争执破坏可不好。你们听我的,要是出了错,算我头上。”
  “可咱们各站一边,出了差错,你们也得担责。还不如听我的是吧?”
  几位婶子抹不开脸,点不下头。
  宋满冬也不非逼着他们表态,意思到了就行,把肉拉过来,径直问道,“有没有婶子刀功好的?把这几块肉切成片。”
  膀大腰圆的婶子琢磨透,便站了出来,“我来吧。”
  宋满冬盯着她切了几片,不得不感慨,这些婶子们切肉上是真的不输人。
  切下来的肉片薄如纸片,看来这些肉炒几盘菜还是够的。
  宋满冬又提起其他的肉,“这些切成丝。”
  排骨她自己上手剁了。
  等其他婶子切好,宋满冬又把肉腌上。
  这新鲜的肉,倒是没多少腥气,这一步是为了入味儿。
  同时要出十几盘菜,最怕的就是调味儿不够。
  萝卜包菜都切好,豆腐宋满冬亲自炸了。
  又调好了凉菜。
  张家只三道凉菜,拍黄瓜、拌豆角、拌莲藕。
  一道蛋花汤不着急做,重头戏是六道热菜。
  不过凉菜做好,就可以准备吃饭了。
  宋满冬起锅炒了包菜肉片,每人一个掌心二分之一大的馒头,一碗汤,一勺热菜一勺拍黄瓜,就算作所有的早餐了。
  灶台搭在外面,宋满冬她们吃饭也在外面。
  宋满冬忙活半天,吃上饭也舒了口气,听见吵闹声往身后瞥了眼。
  膀大腰圆的婶子抢嘴道,“宋知青,你可别管他们!”
  “嗯。”宋满冬已经认出来那边的是什么人了。
  ——河西大队的知青。
  知青跟大队上的人太好分辨了,看她们人里还有穿白碎花衣裳和皮鞋的。
  张家婶子七嘴八舌的说道,“不怪我们不信你,刚才对你态度差,我们真是被这些知青害惨了!”
  “正抢收呢,她们帮不上忙也就算了,天天闹!还要大队上的骡子送他们去城里买东西。
  那骡子一天拉了十几趟玉米,累的都站不起来的!他们是一点儿也瞧不见。”
  “他们还上公社告状,害得我们耽搁好几天,前几天落雨,地里的红薯都差点儿没收完,也没赶上种麦子!”
  “也不知道下回是什么时候下雨了,过两天要是还不下,只能我们自己挑水浇地了。”
  宋满冬不敢搭腔,河东大队的婶子们也都埋头吃饭。
  他们是运气好赶上了,省不少事,可在河西大队面前说出来,不就是戳人心窝子么?
  听她们抱怨完,宋满冬才松了口气。
  有心直口快的婶子更是直言,“要是宋知青你在我们大队就好了。”
  “那可不行。”春玲家的亲戚连忙说,“当初是你们先挑的知青,让我们大队最后去拉人的,现在可别跟我们抢人。”
  张家婶子叹气,“谁能想到拉回来一群惹事儿精!”
  宋满冬没置身其中,不好评判,不过他们遇上河东大队,那真是天时地利人和。
  换成他们来河西大队,什么光景还说不好。
  宋满冬也没打算搅和其中,替河西大队的知青周旋,免得两边都不讨好。
  说完这些知青,大家无形中请进不少。
  其中一位婶子,才期期艾艾的问宋满冬,“你这拍黄瓜,有什么秘方啊?”
  宋满冬笑笑,“我哪儿有什么秘方,刚刚不都是当着大家的面做的。”
  那婶子直感慨,“怎么你做的这么好吃!”
  宋满冬想了想,把她放拍黄瓜的用料比例说了,“婶子回去照着我的比例做几次试试,味道能摸索的差不多的,这菜不难。”
  张家婶子听完念叨一遍,还觉得不够,连忙进屋抓了人,叫他记下来。
  又问宋满冬,“那包菜炒肉也给我们讲讲呗。”
  宋满冬想了想,“我是猛火炒的,但这容易糊,婶子们还是炒了之后加水焖一会儿吧。”
  张家婶子不解,“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但味道差太多了。”
  宋满冬便帮她们猜,“那许是油放少了。”
  一说起油,张家婶子便不纠结了,“那还是就这么吃吧,哪儿有那么多钱,天天一大勺油往锅里倒啊!”
  宋满冬点头附和着。
  看大家饭吃的差不多了,便准备开始炒菜。
  这会儿已经十点了,等做的差不多,大队上的人也该下工来吃饭了。
  张家婶子跟着起身,才注意到旁边还有个年轻人站着,“钱大宝,别搁这儿站着了,你回去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