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节
如果有的话,那也就升级成了大佬们的争斗,变成另一个层面上的事情。
到那个时候,就会重新进入新一轮的争吵,甚至是持久好几轮的争吵……
这是朝会上的标准流程,朱祁钰前世见过无数次这种场景,心里自然门清儿。
然而底下吵了半天,俞士悦却始终没有站出来,脚下像生了根一样,立在原地不动。
反倒是刑部侍郎江渊出列,道:“皇上,此次案情审理,乃秉上意而为,土木之事牵涉重大,王振一党处置,亦当慎重,臣以为,若牵涉不深者,或可宽宥,然需圣裁!”
左都御史陈镒紧接着也出列,道:“皇上,王振一党嚣张跋扈,罪行累累,祸国殃民,需以重惩,然此事重大,三司已厘清一干人等罪行,判罚惩处,臣亦以为当由圣裁。”
朱祁钰的目光在大殿中央的三人身上一一扫过,嘴角泛起一丝玩味的笑容。
没记错的话,这次三司会审,由大理寺卿俞士悦主持,一同参加的,就是刑部侍郎江渊和左都御史陈镒。
现如今这三个人当中,作为主持者的俞士悦,在呈上结果后,便闭口不言。
江渊和陈镒二人,一人主张“牵涉不深者,或可宽宥,另一人主张“祸国殃民,需以重惩”。
看似是相互对立,但是同时却又都表示“需要圣裁”!
再看看立在前头,眼观鼻,鼻观心的一帮尚书阁臣。
他明白了!
这哪是朝臣们在争论该如何处置王振一党,分明是在试探他这个新君,对这件事的态度!
第100章 试探
大凡新君继位,朝堂上下,总是避免不了要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
对于皇帝来说,需要时间来慢慢的稳固自己的地位,经营自己的威望。
对于朝臣来说,也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朝政事务,来了解新君的脾气秉性,喜好底线。
这种过程或长或短,或激烈或平和,不一而是,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这种磨合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从时间上来看,从新君登基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而从形势上来看,通常以君臣对抗为主。
至于发起者,或许是皇帝,又或许是朝臣,却是并不一定。
事实上,天子,不,应该说太上皇,这次的亲征。
就是一次典型的磨合过程。
太上皇希望在群臣当中的形象,是一个乾纲独断,承继父祖军威的有为之君。
而群臣则希望他安安生生的,为此,王直甚至在亲征之前,亲率百官伏阙进谏。
但是可惜,没有拦住一意孤行的太上皇。
如果说这次是大胜而归,那么太上皇自然会再一次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之后在朝堂当中威信大增。
然而败了……
不说远在漠北的太上皇,单说朱祁钰这位新君。
虽然之前他已经总政秉国,但是一来时日不长,二来还是那句话,监国和天子,到底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这次王振一党的判罚,很明显,就是朝臣们递过来的一次试探。
明明白白的两个选择!
要么都杀了,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要么就宽宥一些罪行不重的人的死罪。
两种处置都有说法,朝臣们争论半天,其实从另一种层面上,也是在给朱祁钰台阶下。
这样无论他如何处置,都不会被人诟病。
这种大限度的自由裁量权,其实很能看出一个人的风格。
如果朱祁钰选择的是前者,那么就说明,他是一个杀伐果断,崇尚严刑峻法,能下得去狠心,且不在意名声的君主。
而如果他选择的是后者,那就说明,他是一个顾惜羽毛,心怀仁德的君王。
试探出新君的施政风格,底下大臣才好决定自己接下来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配合新君。
想明白了这一节,朱祁钰倒也不犹豫,沉吟片刻,开口道。
“王振一党罪大恶极,自当重惩,但是朕既然将此事交由法司处置,法司自当按大明律例论处。”
“大理寺卿,朕问你,除毛贵等一应内宦外,其余人等,所判刑罚,可有律例可依?”
王振一党,这个范围实际上是很广的,除了宫中内宦之外,还有一部分朝廷命官,锦衣卫,甚至是低阶的杂官之流。
相对而言,那些权势极大的内宦,反倒不是争论的重点,他们是天子家奴,本就不受大明律保护。
何况他们跟王振关系亲密,就算没有土木之事,单论他们平时的所作所为,也够定死他们的。
朝臣们真正争论的,其实是那些,投靠了王振,并且依仗他的权势胡作非为的低阶锦衣卫和杂官的处置。
这些人有些的确罪大恶极,但是有些罪状却也并不重,无非是替王振办事,索取好处而已。
听了新君的问话,群臣心中大约便有了底。
既然提了大明律例,这么说来,是要轻判?
被天子点了名,俞士悦自然不能再闭口不言,上前一步道。
“回皇上,除内宦一干人等外,依附王振的官员,锦衣卫,匠人等虽有罪状,然若依照律例,的确罪不至死。”
“三司会审之时,臣等合议,王振罪恶滔天,为警示后人,故俱判斩刑,然若纯以律例而言,此份判罚的确显得过重。”
朱祁钰点了点头。
这其实在大明朝是常事。
事实上,除了秦朝之外,历朝历代在对于案件的处理过程当中,律法都只是判罚考虑的其中一种依据,但不是全部。
毕竟,多数情况下,案件的判罚为的是维持统治的稳定。
为了达到这一点目的,在实际的案件处置当中,所参考的依据实际上有很多。
对于正常的案件来说,除了律法之外,还有以前类似的判例,这两者是判罚的主要构成。
若是像王振这样的大案要案,正常来说,判罚的依据有四个,其中两个,分别是律法和之前类似的判例。
另外的两个,一是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二是朝野上下的民情民意。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特殊的案件,礼法道德,也可以成为判罚的依据之一。
至少在目前的大明来说,这几种判罚的依据,效力是基本相同的。
所以俞士悦说,单纯按照律法来判,是罚的重了,但是若是按照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来说,从重却是合适的。
不过,俞士悦话虽然如此说,但是透出的态度,还是十分中立的,依旧是在阐述自己判罚的原因,而没有多说其他。
于是朱祁钰道:“既然如此,还是依律为好,此案当中,除王振等罪大恶极之人,处罚从重从严之外,其余一应人等,皆照律处置。”
俞士悦左右看了一眼,见陈镒和江渊都没有说话,其他的大佬也没有出言反对,于是便上前一步,道。
“臣领旨。”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但是边往回走,俞士悦心中边生出一丝疑虑。
就这么简单就结束了?
诚然,这个结果对于朝臣来说,算是比较好的结果。
这当然指的不是轻判了王振的党羽,这帮人死不死的,没人关心。
反正,王振和他的心腹,已经被打杀的差不多了,活着的,也逃不过死罪,剩下的都是些小喽啰,犯不上老大人们为他们被宽宥而觉得好。
之所以说对于朝臣来说,这算是还不错的结果,是因为新君轻判这些小人物的背后,透露出的意味。
看这个样子,新君似乎并不是一个,会随意大动干戈,动辄想要杀人的皇帝。
这一点让朝臣们很放心。
除此之外,新君说要按照律法处置,也让朝臣们很放心。
因为这也说明,新君是讲究规矩的,既然处置案件的时候,遵从律法,那么以后处理政务的时候,自然也要讲究礼法,讲究朝廷规矩。
这一点,和上一位宠信权奸,几乎将朝廷典制踩在脚底下的那位,让朝臣感到更加的安心。
按理来说,这都是好事。
但是俞士悦却总感觉有哪不对……
仿佛是为了验证这股感觉一般,还没等到他往后走两步,就又被叫住了。
“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听旨。”
于是俞士悦又挪了回来,和还在殿中的陈镒和江渊又站回了一起,一同跪下。
朱祁钰淡淡的扫了他三人一眼,道。
“前番朕命三司会审王振一案,尔等皆判斩刑,虽是顾虑朝野舆情汹汹,然终是不当。”
“自即日起,三司重新审理此案,除罪大恶极者,从重从严之外,其余自正统八年起,凡阿附王振,身负罪行者,无论所涉宫内宫外,官位高低,皆依照大明律例论处。”
“所涉人等,若为朝廷官员,刑部可持命传唤,若身无功名者,由顺天府配合刑部先行羁押,涉及宫内之人,三司可知会锦衣卫,由锦衣卫持命关押诏狱。”
话说到这,朱祁钰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居高临下的将扫视了在场的所有群臣,声音也变得严厉起来。
“朕已经命锦衣卫指挥佥事卢忠为新任锦衣卫指挥使,协同三司处置此事。”
“王振一事,实乃我朝开国以来,第一祸国之事,想来诸位爱卿也明白这一点。”
“因此,朕不管事涉之人有谁,有多少,只要是触及律法之人,皆依大明律例,一概处置,不枉不纵。”
“诸位爱卿,可明白?”
俞士悦倒吸了一口凉气,隐约间明白了什么,但是如今容不得他多想。
皇上既然摆出了这副强硬的姿态,便是说明此事不容商量。
和左右对视一眼,俞士悦,陈镒,江渊三人同时拜倒。
“臣等领命,定不负陛下所托!”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到那个时候,就会重新进入新一轮的争吵,甚至是持久好几轮的争吵……
这是朝会上的标准流程,朱祁钰前世见过无数次这种场景,心里自然门清儿。
然而底下吵了半天,俞士悦却始终没有站出来,脚下像生了根一样,立在原地不动。
反倒是刑部侍郎江渊出列,道:“皇上,此次案情审理,乃秉上意而为,土木之事牵涉重大,王振一党处置,亦当慎重,臣以为,若牵涉不深者,或可宽宥,然需圣裁!”
左都御史陈镒紧接着也出列,道:“皇上,王振一党嚣张跋扈,罪行累累,祸国殃民,需以重惩,然此事重大,三司已厘清一干人等罪行,判罚惩处,臣亦以为当由圣裁。”
朱祁钰的目光在大殿中央的三人身上一一扫过,嘴角泛起一丝玩味的笑容。
没记错的话,这次三司会审,由大理寺卿俞士悦主持,一同参加的,就是刑部侍郎江渊和左都御史陈镒。
现如今这三个人当中,作为主持者的俞士悦,在呈上结果后,便闭口不言。
江渊和陈镒二人,一人主张“牵涉不深者,或可宽宥,另一人主张“祸国殃民,需以重惩”。
看似是相互对立,但是同时却又都表示“需要圣裁”!
再看看立在前头,眼观鼻,鼻观心的一帮尚书阁臣。
他明白了!
这哪是朝臣们在争论该如何处置王振一党,分明是在试探他这个新君,对这件事的态度!
第100章 试探
大凡新君继位,朝堂上下,总是避免不了要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
对于皇帝来说,需要时间来慢慢的稳固自己的地位,经营自己的威望。
对于朝臣来说,也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朝政事务,来了解新君的脾气秉性,喜好底线。
这种过程或长或短,或激烈或平和,不一而是,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这种磨合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从时间上来看,从新君登基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而从形势上来看,通常以君臣对抗为主。
至于发起者,或许是皇帝,又或许是朝臣,却是并不一定。
事实上,天子,不,应该说太上皇,这次的亲征。
就是一次典型的磨合过程。
太上皇希望在群臣当中的形象,是一个乾纲独断,承继父祖军威的有为之君。
而群臣则希望他安安生生的,为此,王直甚至在亲征之前,亲率百官伏阙进谏。
但是可惜,没有拦住一意孤行的太上皇。
如果说这次是大胜而归,那么太上皇自然会再一次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之后在朝堂当中威信大增。
然而败了……
不说远在漠北的太上皇,单说朱祁钰这位新君。
虽然之前他已经总政秉国,但是一来时日不长,二来还是那句话,监国和天子,到底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这次王振一党的判罚,很明显,就是朝臣们递过来的一次试探。
明明白白的两个选择!
要么都杀了,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要么就宽宥一些罪行不重的人的死罪。
两种处置都有说法,朝臣们争论半天,其实从另一种层面上,也是在给朱祁钰台阶下。
这样无论他如何处置,都不会被人诟病。
这种大限度的自由裁量权,其实很能看出一个人的风格。
如果朱祁钰选择的是前者,那么就说明,他是一个杀伐果断,崇尚严刑峻法,能下得去狠心,且不在意名声的君主。
而如果他选择的是后者,那就说明,他是一个顾惜羽毛,心怀仁德的君王。
试探出新君的施政风格,底下大臣才好决定自己接下来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配合新君。
想明白了这一节,朱祁钰倒也不犹豫,沉吟片刻,开口道。
“王振一党罪大恶极,自当重惩,但是朕既然将此事交由法司处置,法司自当按大明律例论处。”
“大理寺卿,朕问你,除毛贵等一应内宦外,其余人等,所判刑罚,可有律例可依?”
王振一党,这个范围实际上是很广的,除了宫中内宦之外,还有一部分朝廷命官,锦衣卫,甚至是低阶的杂官之流。
相对而言,那些权势极大的内宦,反倒不是争论的重点,他们是天子家奴,本就不受大明律保护。
何况他们跟王振关系亲密,就算没有土木之事,单论他们平时的所作所为,也够定死他们的。
朝臣们真正争论的,其实是那些,投靠了王振,并且依仗他的权势胡作非为的低阶锦衣卫和杂官的处置。
这些人有些的确罪大恶极,但是有些罪状却也并不重,无非是替王振办事,索取好处而已。
听了新君的问话,群臣心中大约便有了底。
既然提了大明律例,这么说来,是要轻判?
被天子点了名,俞士悦自然不能再闭口不言,上前一步道。
“回皇上,除内宦一干人等外,依附王振的官员,锦衣卫,匠人等虽有罪状,然若依照律例,的确罪不至死。”
“三司会审之时,臣等合议,王振罪恶滔天,为警示后人,故俱判斩刑,然若纯以律例而言,此份判罚的确显得过重。”
朱祁钰点了点头。
这其实在大明朝是常事。
事实上,除了秦朝之外,历朝历代在对于案件的处理过程当中,律法都只是判罚考虑的其中一种依据,但不是全部。
毕竟,多数情况下,案件的判罚为的是维持统治的稳定。
为了达到这一点目的,在实际的案件处置当中,所参考的依据实际上有很多。
对于正常的案件来说,除了律法之外,还有以前类似的判例,这两者是判罚的主要构成。
若是像王振这样的大案要案,正常来说,判罚的依据有四个,其中两个,分别是律法和之前类似的判例。
另外的两个,一是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二是朝野上下的民情民意。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特殊的案件,礼法道德,也可以成为判罚的依据之一。
至少在目前的大明来说,这几种判罚的依据,效力是基本相同的。
所以俞士悦说,单纯按照律法来判,是罚的重了,但是若是按照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来说,从重却是合适的。
不过,俞士悦话虽然如此说,但是透出的态度,还是十分中立的,依旧是在阐述自己判罚的原因,而没有多说其他。
于是朱祁钰道:“既然如此,还是依律为好,此案当中,除王振等罪大恶极之人,处罚从重从严之外,其余一应人等,皆照律处置。”
俞士悦左右看了一眼,见陈镒和江渊都没有说话,其他的大佬也没有出言反对,于是便上前一步,道。
“臣领旨。”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但是边往回走,俞士悦心中边生出一丝疑虑。
就这么简单就结束了?
诚然,这个结果对于朝臣来说,算是比较好的结果。
这当然指的不是轻判了王振的党羽,这帮人死不死的,没人关心。
反正,王振和他的心腹,已经被打杀的差不多了,活着的,也逃不过死罪,剩下的都是些小喽啰,犯不上老大人们为他们被宽宥而觉得好。
之所以说对于朝臣来说,这算是还不错的结果,是因为新君轻判这些小人物的背后,透露出的意味。
看这个样子,新君似乎并不是一个,会随意大动干戈,动辄想要杀人的皇帝。
这一点让朝臣们很放心。
除此之外,新君说要按照律法处置,也让朝臣们很放心。
因为这也说明,新君是讲究规矩的,既然处置案件的时候,遵从律法,那么以后处理政务的时候,自然也要讲究礼法,讲究朝廷规矩。
这一点,和上一位宠信权奸,几乎将朝廷典制踩在脚底下的那位,让朝臣感到更加的安心。
按理来说,这都是好事。
但是俞士悦却总感觉有哪不对……
仿佛是为了验证这股感觉一般,还没等到他往后走两步,就又被叫住了。
“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听旨。”
于是俞士悦又挪了回来,和还在殿中的陈镒和江渊又站回了一起,一同跪下。
朱祁钰淡淡的扫了他三人一眼,道。
“前番朕命三司会审王振一案,尔等皆判斩刑,虽是顾虑朝野舆情汹汹,然终是不当。”
“自即日起,三司重新审理此案,除罪大恶极者,从重从严之外,其余自正统八年起,凡阿附王振,身负罪行者,无论所涉宫内宫外,官位高低,皆依照大明律例论处。”
“所涉人等,若为朝廷官员,刑部可持命传唤,若身无功名者,由顺天府配合刑部先行羁押,涉及宫内之人,三司可知会锦衣卫,由锦衣卫持命关押诏狱。”
话说到这,朱祁钰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居高临下的将扫视了在场的所有群臣,声音也变得严厉起来。
“朕已经命锦衣卫指挥佥事卢忠为新任锦衣卫指挥使,协同三司处置此事。”
“王振一事,实乃我朝开国以来,第一祸国之事,想来诸位爱卿也明白这一点。”
“因此,朕不管事涉之人有谁,有多少,只要是触及律法之人,皆依大明律例,一概处置,不枉不纵。”
“诸位爱卿,可明白?”
俞士悦倒吸了一口凉气,隐约间明白了什么,但是如今容不得他多想。
皇上既然摆出了这副强硬的姿态,便是说明此事不容商量。
和左右对视一眼,俞士悦,陈镒,江渊三人同时拜倒。
“臣等领命,定不负陛下所托!”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