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节
更让人悲哀的是……
在思索一番之后,焦敬竟然莫名其妙的觉得,朱鉴说得对。
如果于谦真的亲口说了,他奔赴边境,会保证太上皇的安危,那么他一定会这么做的。
这一点,就连焦敬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但是,谁能告诉他,这是为什么?
焦敬感觉自己的思路有些混乱。
明明他说的才是实话,天子一直在明里暗里,各种阻挠太上皇归朝,这才是事实。
为什么突然之间,天子竟然会态度如此大变。
要知道,两边总督这样的重任,换一个人过去,哪怕是告诉焦敬,天子是想要借机对太上皇不利,他都能相信。
但是,偏偏是于谦……
虽然说,在廷鞠之上,于谦站到了天子的那一头,但是,在迎归太上皇的事情上,焦敬依然是相信他的立场的。
在这种涉及国体的大是大非上,于少保的信誉一向是值得信任的。
所以,焦敬才感觉到不可思议。
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见此状况,朱鉴便知道,焦敬还不清楚这个消息,于是,沉吟片刻,继续开口道。
“无论如何,有于少保坐镇,老夫心中安心不少,对迎归太上皇也有了更大的把握。”
“时候不早了,再过些日子老夫就要同于少保一起赶赴边境,还有诸多事务需要准备,就不能多陪二位了。”
于是,就这么糊糊涂涂的,焦敬和朱仪二人被端茶送客,走出了朱府的大门。
回程的马车上,焦敬还是紧皱眉头,想不通这中间到底是个什么关节。
倒是朱仪提醒他,道。
“焦驸马,朱大人说得对,如今万事要以迎归太上皇为主,天子既派了于少保奔赴边境,无论心中是如何想的,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那就是天子这次,的确有心想要迎归太上皇。”
“这个时候,一动不如一静,万一要是再有什么不妥,惹了天子不悦,在此事上阻挠,恐怕得不偿失。”
焦敬沉吟着点了点头,道。
“不错,老夫刚才仔细想了想,张軏等人被杀之后,朝中太上皇的旧臣已经很少了,大约便是因此,天子才同意让于谦赴边境,将太上皇迎回。”
想了半天,焦敬总算是给了自己一个勉强合乎逻辑的答案。
毕竟,出于国家尊严的考虑,于谦一直是想要太上皇归朝的,只不过他很少公开表示出来而已。
但是这一点,焦敬一直是知道的。
所以,他最终将天子的同意,归于太上皇的势力已经被天子清理的差不多了,以及于谦私下里的劝谏这两个原因。
重新收拾好心绪,焦敬道。
“小公爷说得对,这个时候的确不宜再生枝节,老夫这就进宫求见圣母,跟她将此事说清楚。”
话说到此,焦敬竟有了一种久违的轻松感。
不过旋即,他又感到有些悲哀。
他们奔忙了这么久,想要迎回太上皇,没想到最后,竟是靠了于谦这个天子的新宠。
不得不说有些讽刺。
但也只是片刻,他就打消了这种看法。
要不是他们一直在朝中奔走,让天子知道,朝中一直是有大臣支持太上皇的,恐怕天子打从一开始,就不会考虑接回太上皇的选项。
自我安慰一番之后,焦敬又忍不住叹了口气,道。
“朱鉴这边,恐怕短时间内,是希望不大了,不过也不妨事,他接下了迎回太上皇的差事,注定脱不开身,只是还需要再找机会。”
“不过,鸡蛋也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小公爷您这边,还是得多费心,太上皇归朝之后,想要办些什么事情,总还是需要人手的……”
朱仪明白,焦敬是在提醒他。
如果想要靠太上皇复爵,就得帮太上皇继续经营势力。
虽然说,如今明面上已经不适合再做些什么,但是私下里的准备,却不能停。
当下,朱仪便点了点头,道:“这个驸马爷放心,小侄心里有数。”
于是,二人相视一笑,眼中的光芒,却各有深意……
第467章 新的使团
酷热的暑夏终于接近了尾声,阵阵的凉风卷着秋意,将树上开始泛黄的叶子吹落。
西华门的城楼上,朱祁钰一身苍青色的团龙袍,负手而立,衣袂随风而动,遥遥望着前方。
城楼下,是刚刚陛辞结束的使团车队。
经过数日的谈判,朱鉴终于和瓦剌派遣的使臣达成了一致。
纳哈出代表也先表示,瓦剌答应送还太上皇,并向大明重新称臣纳贡。
大明则同意接受瓦剌的称臣,并承诺既往不咎,重新接受瓦剌的朝贡,同时有限度的开放由皇店主导的官方茶马互市交易。
这个条件,应该是双方都比较满意的。
大明终于接回了太上皇,也保持了宗主国的地位,获得了瓦剌的重新臣服。
作为瓦剌一方,虽然大明依旧强硬的限制了朝贡使团的人数,不再吃以往的哑巴亏,但是作为交换,答应重新开放禁止的互市交易。
虽然仅仅只是简单的茶马互市,而且主导权完全由皇店掌控,但是能够开放互市,已经是意想不到的好处。
应该说,从明面上来看,这个条件大明是吃亏的。
尤其是茶马互市,在很多的大臣看来,完全没有必要。
毕竟,大明已经有了脱脱不花这个交易对象,而且交易的内容物资更加丰富,没有必要再开放和瓦剌的互市,哪怕这个贸易的内容,仅仅是简单的茶马互市。
但是,在朱祁钰的坚持下,这一条件最终还是通过了朝议。
过多的政治意义,朱祁钰也懒得强调,因为这种事情,只要放到朝堂上,肯定要争吵不休。
所以他在这件事情上,依旧搬出了太上皇这杆大旗。
只说是心忧皇兄,愿意做出最大的让步,早日说服瓦剌同意送还太上皇。
这个理由摆出来,反对的大臣顿时息声。
没办法,在这个当口,谁也不愿意被当成阻碍太上皇迎归的出头鸟。
万一再继续反对下去,谈判万一出了差池,岂不是自己的锅?
所以,这个条件也就顺利成章的通过了朝议。
但是实际上,这只是摆出来的理由。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朱祁钰需要草原是乱的。
无论是整顿边境的屯田,还是其后需要稳步推进的九边防线,都需要边境处于安宁的状态。
如今草原上最大的两个部落联盟,分别是脱脱不花带领的鞑靼和也先带领的瓦剌。
二者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关系。
但是互市一开,鞑靼的实力必然会增强,相反的,瓦剌接连战败,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一旦脱脱不花修整过后,必然会起兵吞并瓦剌。
现在的瓦剌和前世不一样,前世也先到底是打到了京城下,士气更盛,一路劫掠勒索的财帛也多,实力更强一些。
但是现在的瓦剌,屡战屡败,实力要弱的多。
脱脱不花虽然不算英主,但是也不是平庸之辈,他一定会趁机选择吞并瓦剌。
这也是也先在沙窝之战后,终于绷不住劲儿,要和大明和谈的原因。
没有更多的时间,给他再犹豫了。
从大明的角度出发,再次出现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是不利于边境的安宁了。
所以,朱祁钰必须要保证,在面对鞑靼的时候,瓦剌至少是有反扑的力量的。
当然,也不能强到让脱脱不花一直忌惮着按兵不动,得是那种,让脱脱不花觉得,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是战之能胜的程度。
如此一来,草原才能乱起来,大明才能安心的休养生息。
这是短期的意义所在,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那么就和大明未来的羁縻政策相关联。
互市的意义,在于大明通过不同的物资数量,品类的控制,扶持弱小的部落,打压强盛的部落,掀起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对抗,保持草原的乱局。
所以,需要早做准备,单单和一方势力交易,是不可取的。
大明的朝廷,需要早一点适应这种非战争式的手段,消耗敌人的元气,稳固我军的力量,保持超然的地位。
对于这些条件,朱祁钰有把握,也先会满意的。
所以这一次的使团出使,不出意外的话,完成双方最终的确认,将太上皇带回来,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相比较上一次的使团,这次的使团显得朴素一些,看似阵仗不小,但是却什么金银财帛都没带。
就带着一些御制之物,还是用来迎还太上皇用的。
至于人选方面,正使右都御史掌鸿胪寺事朱鉴,副使礼部侍郎李实,大理寺少卿罗绮。
或许是因为有朱鉴在,孙太后放心不少,英国公府这边,又在操办丧事。
所以这一次的使团,如果不算跟着一块回去的袁彬的话,就是清一色的文臣。
除了朱鉴之外,另外的两个人也颇有意思。
李实是自己上本要求出使,罗绮则是刑部尚书金濂举荐的。
要知道,这次的使团和前次不一样,上一次是直接在廷议上就点了人。
但是这一次,在确定副使的时候,朱祁钰却没有明确表示,所以,朝中大臣基本上都各自举荐了人选,甚至还有不少自告奋勇的。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在思索一番之后,焦敬竟然莫名其妙的觉得,朱鉴说得对。
如果于谦真的亲口说了,他奔赴边境,会保证太上皇的安危,那么他一定会这么做的。
这一点,就连焦敬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但是,谁能告诉他,这是为什么?
焦敬感觉自己的思路有些混乱。
明明他说的才是实话,天子一直在明里暗里,各种阻挠太上皇归朝,这才是事实。
为什么突然之间,天子竟然会态度如此大变。
要知道,两边总督这样的重任,换一个人过去,哪怕是告诉焦敬,天子是想要借机对太上皇不利,他都能相信。
但是,偏偏是于谦……
虽然说,在廷鞠之上,于谦站到了天子的那一头,但是,在迎归太上皇的事情上,焦敬依然是相信他的立场的。
在这种涉及国体的大是大非上,于少保的信誉一向是值得信任的。
所以,焦敬才感觉到不可思议。
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见此状况,朱鉴便知道,焦敬还不清楚这个消息,于是,沉吟片刻,继续开口道。
“无论如何,有于少保坐镇,老夫心中安心不少,对迎归太上皇也有了更大的把握。”
“时候不早了,再过些日子老夫就要同于少保一起赶赴边境,还有诸多事务需要准备,就不能多陪二位了。”
于是,就这么糊糊涂涂的,焦敬和朱仪二人被端茶送客,走出了朱府的大门。
回程的马车上,焦敬还是紧皱眉头,想不通这中间到底是个什么关节。
倒是朱仪提醒他,道。
“焦驸马,朱大人说得对,如今万事要以迎归太上皇为主,天子既派了于少保奔赴边境,无论心中是如何想的,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那就是天子这次,的确有心想要迎归太上皇。”
“这个时候,一动不如一静,万一要是再有什么不妥,惹了天子不悦,在此事上阻挠,恐怕得不偿失。”
焦敬沉吟着点了点头,道。
“不错,老夫刚才仔细想了想,张軏等人被杀之后,朝中太上皇的旧臣已经很少了,大约便是因此,天子才同意让于谦赴边境,将太上皇迎回。”
想了半天,焦敬总算是给了自己一个勉强合乎逻辑的答案。
毕竟,出于国家尊严的考虑,于谦一直是想要太上皇归朝的,只不过他很少公开表示出来而已。
但是这一点,焦敬一直是知道的。
所以,他最终将天子的同意,归于太上皇的势力已经被天子清理的差不多了,以及于谦私下里的劝谏这两个原因。
重新收拾好心绪,焦敬道。
“小公爷说得对,这个时候的确不宜再生枝节,老夫这就进宫求见圣母,跟她将此事说清楚。”
话说到此,焦敬竟有了一种久违的轻松感。
不过旋即,他又感到有些悲哀。
他们奔忙了这么久,想要迎回太上皇,没想到最后,竟是靠了于谦这个天子的新宠。
不得不说有些讽刺。
但也只是片刻,他就打消了这种看法。
要不是他们一直在朝中奔走,让天子知道,朝中一直是有大臣支持太上皇的,恐怕天子打从一开始,就不会考虑接回太上皇的选项。
自我安慰一番之后,焦敬又忍不住叹了口气,道。
“朱鉴这边,恐怕短时间内,是希望不大了,不过也不妨事,他接下了迎回太上皇的差事,注定脱不开身,只是还需要再找机会。”
“不过,鸡蛋也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小公爷您这边,还是得多费心,太上皇归朝之后,想要办些什么事情,总还是需要人手的……”
朱仪明白,焦敬是在提醒他。
如果想要靠太上皇复爵,就得帮太上皇继续经营势力。
虽然说,如今明面上已经不适合再做些什么,但是私下里的准备,却不能停。
当下,朱仪便点了点头,道:“这个驸马爷放心,小侄心里有数。”
于是,二人相视一笑,眼中的光芒,却各有深意……
第467章 新的使团
酷热的暑夏终于接近了尾声,阵阵的凉风卷着秋意,将树上开始泛黄的叶子吹落。
西华门的城楼上,朱祁钰一身苍青色的团龙袍,负手而立,衣袂随风而动,遥遥望着前方。
城楼下,是刚刚陛辞结束的使团车队。
经过数日的谈判,朱鉴终于和瓦剌派遣的使臣达成了一致。
纳哈出代表也先表示,瓦剌答应送还太上皇,并向大明重新称臣纳贡。
大明则同意接受瓦剌的称臣,并承诺既往不咎,重新接受瓦剌的朝贡,同时有限度的开放由皇店主导的官方茶马互市交易。
这个条件,应该是双方都比较满意的。
大明终于接回了太上皇,也保持了宗主国的地位,获得了瓦剌的重新臣服。
作为瓦剌一方,虽然大明依旧强硬的限制了朝贡使团的人数,不再吃以往的哑巴亏,但是作为交换,答应重新开放禁止的互市交易。
虽然仅仅只是简单的茶马互市,而且主导权完全由皇店掌控,但是能够开放互市,已经是意想不到的好处。
应该说,从明面上来看,这个条件大明是吃亏的。
尤其是茶马互市,在很多的大臣看来,完全没有必要。
毕竟,大明已经有了脱脱不花这个交易对象,而且交易的内容物资更加丰富,没有必要再开放和瓦剌的互市,哪怕这个贸易的内容,仅仅是简单的茶马互市。
但是,在朱祁钰的坚持下,这一条件最终还是通过了朝议。
过多的政治意义,朱祁钰也懒得强调,因为这种事情,只要放到朝堂上,肯定要争吵不休。
所以他在这件事情上,依旧搬出了太上皇这杆大旗。
只说是心忧皇兄,愿意做出最大的让步,早日说服瓦剌同意送还太上皇。
这个理由摆出来,反对的大臣顿时息声。
没办法,在这个当口,谁也不愿意被当成阻碍太上皇迎归的出头鸟。
万一再继续反对下去,谈判万一出了差池,岂不是自己的锅?
所以,这个条件也就顺利成章的通过了朝议。
但是实际上,这只是摆出来的理由。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朱祁钰需要草原是乱的。
无论是整顿边境的屯田,还是其后需要稳步推进的九边防线,都需要边境处于安宁的状态。
如今草原上最大的两个部落联盟,分别是脱脱不花带领的鞑靼和也先带领的瓦剌。
二者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关系。
但是互市一开,鞑靼的实力必然会增强,相反的,瓦剌接连战败,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一旦脱脱不花修整过后,必然会起兵吞并瓦剌。
现在的瓦剌和前世不一样,前世也先到底是打到了京城下,士气更盛,一路劫掠勒索的财帛也多,实力更强一些。
但是现在的瓦剌,屡战屡败,实力要弱的多。
脱脱不花虽然不算英主,但是也不是平庸之辈,他一定会趁机选择吞并瓦剌。
这也是也先在沙窝之战后,终于绷不住劲儿,要和大明和谈的原因。
没有更多的时间,给他再犹豫了。
从大明的角度出发,再次出现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是不利于边境的安宁了。
所以,朱祁钰必须要保证,在面对鞑靼的时候,瓦剌至少是有反扑的力量的。
当然,也不能强到让脱脱不花一直忌惮着按兵不动,得是那种,让脱脱不花觉得,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是战之能胜的程度。
如此一来,草原才能乱起来,大明才能安心的休养生息。
这是短期的意义所在,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那么就和大明未来的羁縻政策相关联。
互市的意义,在于大明通过不同的物资数量,品类的控制,扶持弱小的部落,打压强盛的部落,掀起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对抗,保持草原的乱局。
所以,需要早做准备,单单和一方势力交易,是不可取的。
大明的朝廷,需要早一点适应这种非战争式的手段,消耗敌人的元气,稳固我军的力量,保持超然的地位。
对于这些条件,朱祁钰有把握,也先会满意的。
所以这一次的使团出使,不出意外的话,完成双方最终的确认,将太上皇带回来,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相比较上一次的使团,这次的使团显得朴素一些,看似阵仗不小,但是却什么金银财帛都没带。
就带着一些御制之物,还是用来迎还太上皇用的。
至于人选方面,正使右都御史掌鸿胪寺事朱鉴,副使礼部侍郎李实,大理寺少卿罗绮。
或许是因为有朱鉴在,孙太后放心不少,英国公府这边,又在操办丧事。
所以这一次的使团,如果不算跟着一块回去的袁彬的话,就是清一色的文臣。
除了朱鉴之外,另外的两个人也颇有意思。
李实是自己上本要求出使,罗绮则是刑部尚书金濂举荐的。
要知道,这次的使团和前次不一样,上一次是直接在廷议上就点了人。
但是这一次,在确定副使的时候,朱祁钰却没有明确表示,所以,朝中大臣基本上都各自举荐了人选,甚至还有不少自告奋勇的。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