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8章 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司马师居然派司马伦这么一个毛都没长齐的黄口小儿领兵前来淮南,真是笑掉大牙了,难道司马家都快死得没人了吗?”诸葛诞听闻到司马师派兵前来的消息之后,哈哈大笑不止。
  根据他们所拿到的情报,司马师委任司马伦为平叛大都督,兼任扬州都督和征东大将军,也就是把诸葛诞的职权削夺之后给了司马伦。
  司马伦何许人也,天下人皆知他是司马懿最小的一个儿子,排行老九,今年只有十三岁,一个十三岁的小屁孩,居然也能担任封疆大吏,指挥千军万马,难怪诸葛诞会嘲笑司马家后续无人了。
  诸葛靓则是谨慎地道:“虽然司马伦年幼,但孩儿听闻司马懿临终之前,就曾指定司马伦将来接替司马师的位子,足见司马懿对他相当的器重,此次司马师既然能派司马伦领兵出征,想必司马伦必然也有过人之处,父亲不可轻敌啊!”
  诸葛诞大笑道:“司马伦是司马懿最为宠幸的爱妾柏灵筠所生,爱屋及乌,自然司马懿想将大权传给司马伦,只是司马懿死的时候,司马伦尚在幼年,不足以担当大任,所以才会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让没有子嗣的司马师来继替大位,同时让司马师在死后将大位传给司马伦,所以才会有遗命传二代之事。”
  诸葛诞对司马家的底细倒是门儿清,这个时候,便细细地说给诸葛靓听,诸葛靓自然是不知道这些细节的,听得是目瞪口呆,原来司马懿临终之时,还有这等的操作,难道他就不怕司马师将来有个儿子之后,不把大位传给司马伦吗?毕竟司马师还年轻着呢,只有四十多岁,正当壮年,只要他想养,未必养不出一个儿子来。
  如果司马师真得生出一个亲生儿子来,那司马伦的地位岂不就尴尬了,司马师一定会想办法将大位传给亲生的儿子,司马伦又将何去何从呢?
  豪门大族内部的夺嫡之争,一旦也不亚于皇宫大内,暗流涌动之中伴随血雨腥风,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不过司马伦还是比较幸运的,到目前为止,司马师都没有再续弦,自然也生不出嫡亲的儿子来,如果按这个轨迹去发展的话,司马伦还是很有机会登临大位的。
  只不过让人比较费解的是,司马师居然会在这个时候,派只有十三岁的司马伦出兵征讨淮南,要知道,此前司马伦可从来也没有参与过战事,毫无作战经验,又怎么可能会斗得身经百战的诸葛诞呢?
  自从发布讨司马师的檄文之后,诸葛诞就处于一种比较焦虑的状态之中,因为他很清楚,司马师是不可能坐视淮南出现叛乱的力量的,如果诸葛诞一直貌合神离地维持着现有的关系,司马师是不会轻易地出兵的,至少也会在并州军撤退之后才会兴兵伐淮南,但诸葛诞一经起兵,性质便大为不同了,卧榻之旁又岂容他人鼾睡,司马师必定会不遗余力地发起攻击,平定淮南的叛乱。
  尽管诸葛诞获得了吴国的支持,但这样的支持终究是有限的,就算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吴国也只会是保全自己的利益,不可能倾注全力来帮助诸葛诞,所以在淮南的防务上面,诸葛诞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
  和吴国的结盟,也不过是诸葛诞的权宜之计,如果吴人可靠的话,那母猪也能上树,吴国人之所以肯出兵,他们还是想要谋取更多更大的利益,否则的话,那些无利不起早的吴国人,又怎么可能会对诸葛诞伸以援手的?
  所以诸葛诞是既要防着司马师,也要防着吴国人,这一段的时间来,他确实是很累的,不过他听说了司马伦带兵出征的事之后,是如释重负,大笑三声,终于是卸下了心头沉甸甸的重担。
  如果司马师亲征或者是派别的大将前来,诸葛诞还是需要认真的提防的,但司马伦这么一个黄口孺子,诸葛诞丝毫也没有把他放在心上,尽管诸葛靓还提醒他莫要轻敌呢,但诸葛诞浑不在意,一个只有十几岁,压根儿就没有打过仗的世家子弟,就想要和身经百战的他来扳手腕子,你给个诸葛诞不要轻敌的理由先?
  诸葛诞大致也能猜出司马师此举的用意了,他没有派遣别的大将,而是以王昶为副都督,傅嘏为监军,来协助司马伦,就是想要通过此役来为司马伦争功的,做为司马师的后继者,虽然当初有着司马懿的遗命,但将来想要真正上位,那也得服众才行,如果没有足够的功勋和声望,单是朝中的那一拨老臣,就没有几个能压得住的。
  一般的小的功劳,是不足以服众的,只有像平定叛乱这样的功勋,才能让司马伦树立足够的威望,这大概就是司马师打得如意算盘吧。
  但他们似乎忘了,想到淮南来打秋风,得问问一个人同意不,诸葛诞如果不答应的话,他们所有的愿望都只怕会落空,非但捞不到他们所想要的功勋和声望,只怕到了淮南,可就由不得他们进退了。
  诸葛诞直接地就把司马伦给无视了,那怕他也听说过是司马伦是一个妖孽一般的天才,但打仗这种事,可不光是有天赋就行的,没有战场上的经验和历练,再妖的天才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诸葛诞更多的是关注副都督王昶和监军傅嘏,他对傅嘏了解不多,只知道傅嘏以前一直在朝中任职,并没有多少行军打仗的经验,而荆州都督王昶,与他的资历相近,同样也是经历过屡次大战的将领,这恐怕是他唯一不敢轻视的人物。
  不过王昶在荆州,奉命之后是从荆州东进,而司马伦则是率兵从豫州而来,两支兵马一北一西,相隔有几百里的距离,只有进入到淮南地界,才会兵合一处,这样的钳形攻势,却让诸葛诞心生一计,思量出破敌之策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