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
一众君臣听到这里也很是赞同,何腾蛟的建议看起来动作很大,其实都没有直接对现有军队编制动刀子,而是先把募兵权收回兵部,再将现有军队混乱的统辖体系规范而已。一方面可以加强朝廷对各军统辖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中央统一募兵限制了各军的独立性。
“其三,可以由朝廷向各军派驻文臣,以作监军!”
听到这第三条建议,旁边一直沉默,但却分管军务,在这次会议中举足轻重的内阁辅臣吕大器表示了反对
“老臣以为,此议不妥,所谓大军作战,军令第一,我朝以文制武是常例,若向军中派驻监军,临机决断之时难免冲突。”
这话说的委婉,其实就是怕外行指挥内行而已。因为即使明朝文人统兵是常事,但那是以文官作为统帅,而武将执行。现在直接向各军派驻监军,却是让文官直接干预具体战术指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朱由榔此时有着更多思考,他想到了后世军队中的政治委员,此时大明朝的军队是完全由一帮“军阀兵头”辖制的,如果能够在不干涉军队指挥的前提下建立一个监督体系倒也并非坏事。
他想了想开口道
“朕以为,若不是派遣监军,而是向各军增设一主簿、参军,以作记录军功之用,位在主将之下,为属官,如何?”
吕大器思索一二,拱手称赞道
“皇上圣明!”
第21章 武器问题
朱由榔的想法也并不复杂,一方面通过向军中派驻文官统计军功,既能一定程度上限制虚报军功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也能起到部分监视作用。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参军、主簿是军中主将的属下,但又不能由主将任免,既不可能干涉的到主将决策,又能让主将有所忌惮。
接着,一众君臣又讨论了一个多时辰,从粮饷问题到募兵工作,从辖制问题到文武分野,叽叽喳喳闹了半天,总算定下了一个基本方案。
首先,撤销现有的卫所、募兵编制,重新设立都督府统一管辖。
在这一点上,瞿式耜、何腾蛟是主张直接使用过去的五军都督府编制,但朱由榔却是赞同了吕大器的观点。即现在局势已经不需要过去那种五军分立的分权思想了,当务之急,不如直接学习太祖皇帝打天下时建立的大都督府,由天子亲任天下兵马大都督。
不过朱由榔取“驱除鞑虏、光复中华、重昭社稷、救济斯民”北伐口号中的“光复”二字,给这个大都督府重新定名为光复军大都督府,新编军队也以此得名为“光复军”。
大都督府设立大都督同知一人,大都督签事一人,大都督长史一人(均为正一品)。
大都督之下才分辖前后左右中海六军都督(从一品),同样设有同知、佥事、长史(正二品)。
其中海军都督府是朱由榔所提议设立的,这是他打算留给郑成功的位置,毕竟之前他已经封郑成功为左都督,现在降人家官肯定不合适,干脆给郑成功专门设立一个官职衙门。而且在朱由榔的初步设想中,北伐满清,郑成功的水师将会有极大作用,独设一军也是早晚的事。
而其中的长史一职便是朱由榔所提出的驻军文官,他还指定首辅瞿式耜为首任大都督府长史,并且以此为成例,日后大都督府长史均由内阁首辅兼任。
到这里,这个光复军的编制与之前明廷军制差距还不大,关键在于五个都督府之下。
由于废除卫所,每个都督所辖部队便不再以卫所区分,而是直接以一个新单位“师”为单位。
每都督辖前后左右中五师,师主将为总兵(正三品),以副将、参军为佐(从三品)。
每师又辖若干营(无定数),营主将为参将(正四品)或游击(正五品),以参佐、主簿为副(正五品或正六品)。
其中参将为师的常备主力部队,而游击则类似于后世“独立师”、“独立团”的侧翼部队。
再往下就是按照此时明军募军的一般编制,由哨总、把总、千总之类的辖制了。
除了编制之外,朝廷还重新理清了各品级武将所应授予的散阶,比如各师正三品总兵授予昭勇将军衔,正四品参将授明威将军衔,这就类似于后世军衔制度了。
除了编制问题以外,就是扩军工作了,有了一百万两银子底气的朱由榔出手也阔绰了许多,先拿出十五万两银子出来,由兵部官员出面,让亲军配合在肇庆、梧州、广州、惠州、潮州等地设卡征募青壮士卒。
以明朝后期的募军待遇,应征就给五两安家银,入伍后又给饷银每月七钱,一年约九两。
而与此同时进行的则是裁撤解散军中四十岁以上老弱,重新补充以十五岁以上,三十八岁以下的青壮。
兵部规划预计,此次扩军大约两万三千人,再算上被裁撤的老弱,整编后的两广明军应在五万人左右。
在充足资金的润滑下,这架吱吱呀呀的“袖珍”国家机器转动了起来,兵部开始组织外派官吏,与此同时,之前计划征募人才的陈子壮的工作也取得了进展。
约四百名来自两广、湖广、福建各个府县推举的原朝中离职官吏、未出世的举人、秀才等都向肇庆汇聚。
-------------------------------------
郭恪擎刀候在校场一旁,陪护着天子左右视察
校场之中,尘沙飞扬,新分来的一批千余人青壮已经在此报到,正在老兵的呵斥声中进行简单队列训练。
军制改革敲定之后,李景兴、郭恪、赵纪三名亲军将领也得到了新的职务。朱由榔只留下了一千两百精锐亲军作为宿卫,剩下的所有亲兵均重新编入光复军都督府体系。
目前两广的五万大军统一编为光复中军都督府,暂不设都督,分管五师,前师位于广州,以原广州总兵余龙为前师总兵;中师位于肇庆,以原广海卫指挥使庞刚为中师总兵;右师位于漳州,以之前率军降明的赵任为右师总兵;左师位于广西桂林、柳州等地,以原桂林总兵赵印选为左师总兵;后师位于梧州、罗州,由原神电卫指挥使周嘉屏任后师总兵。
整编后的李景兴、郭恪、赵纪三人按照品级均被授予了营参将一职,其中赵纪安排在前师广州府那,而李、郭二人则编入中师,依旧护卫肇庆。
按照新军制,为了做出区分不搞混,营这一编制的命名与师那样前后左中右不同,而是以“某字营”作为命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比如眼前郭恪所率的便是烈字营。
而在烈字营校场上巡视了片刻的朱由榔却是皱起了眉头,作为以曾经天子亲军为骨干、皇帝亲信将领率领的部队,烈字营的兵员、训练自然都没什么问题,而且兵部也是将素质最好的一批新兵拨给了烈字营这种护卫肇庆的部队。
但朱由榔却发现了一些其他问题,那就是武器装备。
他发现全营三千士卒,除了约两千老卒倒还算刀枪、盾牌还算齐全,火铳、甲胄也有少量装备率外,那一千多新卒的装备就只能说是简陋了。
火铳、甲胄自不必说,就连刀剑、枪矛这种基本装备配齐的也只有一半,另一半则只能拿着一些耥耙、锄头一类的农具乃至于削尖的竹枪一类,盾牌一看就是兵士用刀将木板简单加工而成。
在惠州博罗的山谷之中,朱由榔可是亲眼见过清军武备如何的,不说几乎全员着甲,火铳、弓箭装备率高得吓人的满、蒙、汉八旗劲旅,就连一般的绿营降军,基本的军械一样齐全,而且也有着不少火器。
就凭着这样的武器装备,上了战场,与清军对战几乎就是送死!
想到这里,朱由榔转头向郭恪询问
“郭卿,之前潮惠之时,我军不是缴获了不少军械吗?如今怎么新卒都无军械可用啊?”
郭恪也是无奈回答
“陛下,潮惠之战,我军虽缴获不少,然而大军作战,兵械损失也是极大的。再加上本来我军装备就紧张,如今又扩军两万,便更加不足用了。”
“工部呢?难道这么久了,工部没有生产军械吗?”
朱由榔不爽的抱怨,但他话刚出口就后悔了,旁边的郭恪也是默然不语
哪有什么工部啊?现在光烈小朝廷连一个工部尚书都还没有呢!更别说去组织生产武器装备了!
郭恪想了想,犹豫着低声开口
“臣倒是听说,佛山铁冶在甲申之后就陷入混乱,但许多匠户、炉户都还在,若是……”
朱由榔闻言眼前一亮,他还差点忘了这茬,明朝最大的冶铁基地之一佛山铁冶不就在广东吗?自己居然还为军械发愁!
明朝初年﹐佛山铁冶就已经逐渐繁荣。至成化﹑弘治之际﹐佛山居民大都以铁冶为业。佛山镇地处西江和北江汇流处。环堡皆水﹐水上运输便利。广东各地采炼之生铁﹐多顺江而下﹐贩运至该镇炒铸成熟铁锭和其他铁制品。
到了明朝后期,佛山出产的大量铁器不仅提供给朝廷作为军用、官用,而且还远销海外,向北出口草原,向南向东销往东南亚、朝鲜、日本。
有这么一座金山在,朱由榔居然还为武器担心?
第22章 佛山铁冶
朱由榔巡视完烈字营之后,又在护卫之下,于肇庆周围的几个营区都转了转,一方面发现军制改革和扩军事宜进展都还算顺利,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军械缺乏或破旧的问题十分广泛,绝非个例。
下午回到城中的路上,朱由榔也在思索着关于如何整顿佛山铁冶的事项。
广州开海之后,朝廷财政也算宽裕,而且佛山靠海,且又离广州港不远,运输、资金、原材料都不是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冶铁行业一无所知,也不可能亲自去看着。必须要找到一个对这方面有所了解的官员来办这事啊。
细细考虑了一晚上,连皇后王氏那都没去了,第二天一早,朱由榔便召内阁辅臣觐见。
见到三位朝廷决策大臣后,他也不绕弯子,就将自己在校场所见所闻,以及对整顿佛山铁冶的打算和盘托出。
“三位卿家以为,若欲经营此事,可有合适人选?”
朱由榔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瞿式耜坐在椅子上,稍稍思忖,这毕竟不是正式朝会,只是皇帝与内阁辅臣的小会,所以君臣都是坐而论道,并无太多规矩。
接着斟酌道
“陛下建元光烈之后,虽然朝中部阁司局均有恢复重建,大体有了构建。但……工部却只有两个主事而已,以及办事末官吏员二十余,尚书、侍郎均出缺无补,只在兵部、户部衙门间合署办公。大体也就管些车马、衙门修缮的小事。”
朱由榔之前对工部人事了解不多,只知道尚书、侍郎均有出缺,此时再听首辅瞿式耜的一番叙述,也知道如今小朝廷的工部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
他又对一旁的陈子壮问道
“陈卿主持遴选士子新进的事,胸中可有合适人选?”
朱由榔所问的倒不是那些原来只是举人、秀才等功名,未出仕的士子。而是陈子壮所考察体用的另一波新进官员,也就是过去混乱年间因为各种原因免官、离职归乡,在陈子壮征召下能够重新出仕光烈朝廷的官员们。
这些重新征募而来的旧时官员不比那些个新进士子,他们往往都有着不少工作经验,只要能给岗位,能很快上手工作,不至于以为“实习期”耽误事情。
陈子壮在听完皇上的思考和问题之后,却是有了些想法
“陛下,自主持征募以来,臣所能联系出仕的崇祯、弘光、隆武三朝旧臣有三十余人,但其中供职工部的,还真没有一人。”
正待朱由榔失望,陈子壮却接着道
“不过,若只是能够主持实务,长于工缮事的,臣倒是有一人选。”
“原崇祯七年进士出身,后屡任行人检讨主事,郎中,太仆卿,名曰胡璇,崇祯十五年时因朝中党争事受迁,遂辞官归乡,但对国朝一直关心。十日前应召归朝,还未有安排职务。”
“此人在太仆寺任职数年,政绩还算斐然,除了性情刚烈难折外,对工缮庶务很是擅长。”
听完陈子壮的话,朱由榔见问题得到解决,也来了兴致,心中高兴,对瞿式耜道
“朕欲授其为工部尚书主持此事,瞿卿以为如何?”
瞿式耜倒是老成持重,没有立即赞同,而是建议道
“陛下,臣以为不妥,这胡璇原为太仆卿,乃从三品朝臣,若刚刚召回则授正二品尚书,一则其赋闲多年,骤登高位,不妥;二则,国朝奖功罚过,衡正之道也,胡璇就算有主持之能,无有功绩,拔擢过高,难以服同僚。”
朱由榔这才稳下心神,点头赞同,毕竟不同于瞿式耜、吕大器、陈子壮等人,这个胡璇朱由榔在后世也没听说过,对他的能力、气节没什么印象和认识,太过擢拔也不合适。
“那瞿卿的意思是?”
“臣以为可先授胡璇为工部右侍郎,主持工部事务。”
朱由榔闻言,由衷赞赏道
“瞿卿老成谋国之言!”
瞿式耜也是捋了捋胡须,笑着自谦一二
大明朝六部虽都设有左、右两位侍郎,但事实上是以左为尊,工部右侍郎便是整个工部衙门的三把手。不过此时的工部一无尚书、二无侍郎,所谓就已经足够主持整个工部的工作了,而且也不至于导致瞿式耜之前所说问题。
坐在瞿式耜对面须发花白的老臣吕大器也插声道
“其三,可以由朝廷向各军派驻文臣,以作监军!”
听到这第三条建议,旁边一直沉默,但却分管军务,在这次会议中举足轻重的内阁辅臣吕大器表示了反对
“老臣以为,此议不妥,所谓大军作战,军令第一,我朝以文制武是常例,若向军中派驻监军,临机决断之时难免冲突。”
这话说的委婉,其实就是怕外行指挥内行而已。因为即使明朝文人统兵是常事,但那是以文官作为统帅,而武将执行。现在直接向各军派驻监军,却是让文官直接干预具体战术指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朱由榔此时有着更多思考,他想到了后世军队中的政治委员,此时大明朝的军队是完全由一帮“军阀兵头”辖制的,如果能够在不干涉军队指挥的前提下建立一个监督体系倒也并非坏事。
他想了想开口道
“朕以为,若不是派遣监军,而是向各军增设一主簿、参军,以作记录军功之用,位在主将之下,为属官,如何?”
吕大器思索一二,拱手称赞道
“皇上圣明!”
第21章 武器问题
朱由榔的想法也并不复杂,一方面通过向军中派驻文官统计军功,既能一定程度上限制虚报军功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也能起到部分监视作用。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参军、主簿是军中主将的属下,但又不能由主将任免,既不可能干涉的到主将决策,又能让主将有所忌惮。
接着,一众君臣又讨论了一个多时辰,从粮饷问题到募兵工作,从辖制问题到文武分野,叽叽喳喳闹了半天,总算定下了一个基本方案。
首先,撤销现有的卫所、募兵编制,重新设立都督府统一管辖。
在这一点上,瞿式耜、何腾蛟是主张直接使用过去的五军都督府编制,但朱由榔却是赞同了吕大器的观点。即现在局势已经不需要过去那种五军分立的分权思想了,当务之急,不如直接学习太祖皇帝打天下时建立的大都督府,由天子亲任天下兵马大都督。
不过朱由榔取“驱除鞑虏、光复中华、重昭社稷、救济斯民”北伐口号中的“光复”二字,给这个大都督府重新定名为光复军大都督府,新编军队也以此得名为“光复军”。
大都督府设立大都督同知一人,大都督签事一人,大都督长史一人(均为正一品)。
大都督之下才分辖前后左右中海六军都督(从一品),同样设有同知、佥事、长史(正二品)。
其中海军都督府是朱由榔所提议设立的,这是他打算留给郑成功的位置,毕竟之前他已经封郑成功为左都督,现在降人家官肯定不合适,干脆给郑成功专门设立一个官职衙门。而且在朱由榔的初步设想中,北伐满清,郑成功的水师将会有极大作用,独设一军也是早晚的事。
而其中的长史一职便是朱由榔所提出的驻军文官,他还指定首辅瞿式耜为首任大都督府长史,并且以此为成例,日后大都督府长史均由内阁首辅兼任。
到这里,这个光复军的编制与之前明廷军制差距还不大,关键在于五个都督府之下。
由于废除卫所,每个都督所辖部队便不再以卫所区分,而是直接以一个新单位“师”为单位。
每都督辖前后左右中五师,师主将为总兵(正三品),以副将、参军为佐(从三品)。
每师又辖若干营(无定数),营主将为参将(正四品)或游击(正五品),以参佐、主簿为副(正五品或正六品)。
其中参将为师的常备主力部队,而游击则类似于后世“独立师”、“独立团”的侧翼部队。
再往下就是按照此时明军募军的一般编制,由哨总、把总、千总之类的辖制了。
除了编制之外,朝廷还重新理清了各品级武将所应授予的散阶,比如各师正三品总兵授予昭勇将军衔,正四品参将授明威将军衔,这就类似于后世军衔制度了。
除了编制问题以外,就是扩军工作了,有了一百万两银子底气的朱由榔出手也阔绰了许多,先拿出十五万两银子出来,由兵部官员出面,让亲军配合在肇庆、梧州、广州、惠州、潮州等地设卡征募青壮士卒。
以明朝后期的募军待遇,应征就给五两安家银,入伍后又给饷银每月七钱,一年约九两。
而与此同时进行的则是裁撤解散军中四十岁以上老弱,重新补充以十五岁以上,三十八岁以下的青壮。
兵部规划预计,此次扩军大约两万三千人,再算上被裁撤的老弱,整编后的两广明军应在五万人左右。
在充足资金的润滑下,这架吱吱呀呀的“袖珍”国家机器转动了起来,兵部开始组织外派官吏,与此同时,之前计划征募人才的陈子壮的工作也取得了进展。
约四百名来自两广、湖广、福建各个府县推举的原朝中离职官吏、未出世的举人、秀才等都向肇庆汇聚。
-------------------------------------
郭恪擎刀候在校场一旁,陪护着天子左右视察
校场之中,尘沙飞扬,新分来的一批千余人青壮已经在此报到,正在老兵的呵斥声中进行简单队列训练。
军制改革敲定之后,李景兴、郭恪、赵纪三名亲军将领也得到了新的职务。朱由榔只留下了一千两百精锐亲军作为宿卫,剩下的所有亲兵均重新编入光复军都督府体系。
目前两广的五万大军统一编为光复中军都督府,暂不设都督,分管五师,前师位于广州,以原广州总兵余龙为前师总兵;中师位于肇庆,以原广海卫指挥使庞刚为中师总兵;右师位于漳州,以之前率军降明的赵任为右师总兵;左师位于广西桂林、柳州等地,以原桂林总兵赵印选为左师总兵;后师位于梧州、罗州,由原神电卫指挥使周嘉屏任后师总兵。
整编后的李景兴、郭恪、赵纪三人按照品级均被授予了营参将一职,其中赵纪安排在前师广州府那,而李、郭二人则编入中师,依旧护卫肇庆。
按照新军制,为了做出区分不搞混,营这一编制的命名与师那样前后左中右不同,而是以“某字营”作为命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比如眼前郭恪所率的便是烈字营。
而在烈字营校场上巡视了片刻的朱由榔却是皱起了眉头,作为以曾经天子亲军为骨干、皇帝亲信将领率领的部队,烈字营的兵员、训练自然都没什么问题,而且兵部也是将素质最好的一批新兵拨给了烈字营这种护卫肇庆的部队。
但朱由榔却发现了一些其他问题,那就是武器装备。
他发现全营三千士卒,除了约两千老卒倒还算刀枪、盾牌还算齐全,火铳、甲胄也有少量装备率外,那一千多新卒的装备就只能说是简陋了。
火铳、甲胄自不必说,就连刀剑、枪矛这种基本装备配齐的也只有一半,另一半则只能拿着一些耥耙、锄头一类的农具乃至于削尖的竹枪一类,盾牌一看就是兵士用刀将木板简单加工而成。
在惠州博罗的山谷之中,朱由榔可是亲眼见过清军武备如何的,不说几乎全员着甲,火铳、弓箭装备率高得吓人的满、蒙、汉八旗劲旅,就连一般的绿营降军,基本的军械一样齐全,而且也有着不少火器。
就凭着这样的武器装备,上了战场,与清军对战几乎就是送死!
想到这里,朱由榔转头向郭恪询问
“郭卿,之前潮惠之时,我军不是缴获了不少军械吗?如今怎么新卒都无军械可用啊?”
郭恪也是无奈回答
“陛下,潮惠之战,我军虽缴获不少,然而大军作战,兵械损失也是极大的。再加上本来我军装备就紧张,如今又扩军两万,便更加不足用了。”
“工部呢?难道这么久了,工部没有生产军械吗?”
朱由榔不爽的抱怨,但他话刚出口就后悔了,旁边的郭恪也是默然不语
哪有什么工部啊?现在光烈小朝廷连一个工部尚书都还没有呢!更别说去组织生产武器装备了!
郭恪想了想,犹豫着低声开口
“臣倒是听说,佛山铁冶在甲申之后就陷入混乱,但许多匠户、炉户都还在,若是……”
朱由榔闻言眼前一亮,他还差点忘了这茬,明朝最大的冶铁基地之一佛山铁冶不就在广东吗?自己居然还为军械发愁!
明朝初年﹐佛山铁冶就已经逐渐繁荣。至成化﹑弘治之际﹐佛山居民大都以铁冶为业。佛山镇地处西江和北江汇流处。环堡皆水﹐水上运输便利。广东各地采炼之生铁﹐多顺江而下﹐贩运至该镇炒铸成熟铁锭和其他铁制品。
到了明朝后期,佛山出产的大量铁器不仅提供给朝廷作为军用、官用,而且还远销海外,向北出口草原,向南向东销往东南亚、朝鲜、日本。
有这么一座金山在,朱由榔居然还为武器担心?
第22章 佛山铁冶
朱由榔巡视完烈字营之后,又在护卫之下,于肇庆周围的几个营区都转了转,一方面发现军制改革和扩军事宜进展都还算顺利,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军械缺乏或破旧的问题十分广泛,绝非个例。
下午回到城中的路上,朱由榔也在思索着关于如何整顿佛山铁冶的事项。
广州开海之后,朝廷财政也算宽裕,而且佛山靠海,且又离广州港不远,运输、资金、原材料都不是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冶铁行业一无所知,也不可能亲自去看着。必须要找到一个对这方面有所了解的官员来办这事啊。
细细考虑了一晚上,连皇后王氏那都没去了,第二天一早,朱由榔便召内阁辅臣觐见。
见到三位朝廷决策大臣后,他也不绕弯子,就将自己在校场所见所闻,以及对整顿佛山铁冶的打算和盘托出。
“三位卿家以为,若欲经营此事,可有合适人选?”
朱由榔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瞿式耜坐在椅子上,稍稍思忖,这毕竟不是正式朝会,只是皇帝与内阁辅臣的小会,所以君臣都是坐而论道,并无太多规矩。
接着斟酌道
“陛下建元光烈之后,虽然朝中部阁司局均有恢复重建,大体有了构建。但……工部却只有两个主事而已,以及办事末官吏员二十余,尚书、侍郎均出缺无补,只在兵部、户部衙门间合署办公。大体也就管些车马、衙门修缮的小事。”
朱由榔之前对工部人事了解不多,只知道尚书、侍郎均有出缺,此时再听首辅瞿式耜的一番叙述,也知道如今小朝廷的工部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
他又对一旁的陈子壮问道
“陈卿主持遴选士子新进的事,胸中可有合适人选?”
朱由榔所问的倒不是那些原来只是举人、秀才等功名,未出仕的士子。而是陈子壮所考察体用的另一波新进官员,也就是过去混乱年间因为各种原因免官、离职归乡,在陈子壮征召下能够重新出仕光烈朝廷的官员们。
这些重新征募而来的旧时官员不比那些个新进士子,他们往往都有着不少工作经验,只要能给岗位,能很快上手工作,不至于以为“实习期”耽误事情。
陈子壮在听完皇上的思考和问题之后,却是有了些想法
“陛下,自主持征募以来,臣所能联系出仕的崇祯、弘光、隆武三朝旧臣有三十余人,但其中供职工部的,还真没有一人。”
正待朱由榔失望,陈子壮却接着道
“不过,若只是能够主持实务,长于工缮事的,臣倒是有一人选。”
“原崇祯七年进士出身,后屡任行人检讨主事,郎中,太仆卿,名曰胡璇,崇祯十五年时因朝中党争事受迁,遂辞官归乡,但对国朝一直关心。十日前应召归朝,还未有安排职务。”
“此人在太仆寺任职数年,政绩还算斐然,除了性情刚烈难折外,对工缮庶务很是擅长。”
听完陈子壮的话,朱由榔见问题得到解决,也来了兴致,心中高兴,对瞿式耜道
“朕欲授其为工部尚书主持此事,瞿卿以为如何?”
瞿式耜倒是老成持重,没有立即赞同,而是建议道
“陛下,臣以为不妥,这胡璇原为太仆卿,乃从三品朝臣,若刚刚召回则授正二品尚书,一则其赋闲多年,骤登高位,不妥;二则,国朝奖功罚过,衡正之道也,胡璇就算有主持之能,无有功绩,拔擢过高,难以服同僚。”
朱由榔这才稳下心神,点头赞同,毕竟不同于瞿式耜、吕大器、陈子壮等人,这个胡璇朱由榔在后世也没听说过,对他的能力、气节没什么印象和认识,太过擢拔也不合适。
“那瞿卿的意思是?”
“臣以为可先授胡璇为工部右侍郎,主持工部事务。”
朱由榔闻言,由衷赞赏道
“瞿卿老成谋国之言!”
瞿式耜也是捋了捋胡须,笑着自谦一二
大明朝六部虽都设有左、右两位侍郎,但事实上是以左为尊,工部右侍郎便是整个工部衙门的三把手。不过此时的工部一无尚书、二无侍郎,所谓就已经足够主持整个工部的工作了,而且也不至于导致瞿式耜之前所说问题。
坐在瞿式耜对面须发花白的老臣吕大器也插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