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二个电话是拨给耿老太太的,虽然两家离得近,但有了电话更方便。
  耿老太太很高兴,记录下电话号码,跟耿老爷子分别聊了几句,又提醒他们每月要交电话费。
  这个时候,姥姥才意识到装上电话机并不是一劳永逸,这玩意儿跟电灯一样,还要一直付费啊?
  “当然要给钱了,每月十三块。”
  “不用也要交十三块?”
  “哈哈哈,是这样的。”
  姥姥立刻心情不好了,她还以为只有拨打电话才扣费呢,没想到不用也扣钱。
  姥爷安慰她说,“是有点费钱,这不是方便吗?之前妮儿出远门,你总惦记着,但孩子就算想你,也没办法给你打电话,现在就方便多了。”
  这倒也是,然而每月十几块呢……姥姥摩挲着胸口,突然没有了打电话的兴趣。
  怪不得电话得不到普及,除了初装费以外,每月十几块的基础服务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接下来的几天里,四舅舅和四舅母请了人帮忙,紧锣密鼓的收拾起对面的房子。
  需要维修的主卧室断了一根大梁,主要工作是换大梁,然后重新修整房顶,铺瓦片。
  剩下的都是些小活,装玻璃,疏通烟道什么的。
  四舅舅还买了石灰,用大白粉刷墙面。
  元妮让他们不用这么忙。
  四舅舅擦了把汗,笑道,“我们一家四口在你家,已经很出格了,怎么能让老丈人再住进来?这实在太不合适了。”
  见四舅舅坚持,元妮只得罢了。
  就这么忙碌着,眼瞅着到了过小年的日子。
  小年这天包饺子,还要用糖瓜祭神。
  前些年破除封建迷信,没人敢提祭灶神,但糖瓜还在吃。
  糖瓜是用麦芽糖熬的,里边加上了葡萄干和杏仁,嚼着又香又甜,还特别粘牙。
  这玩意也可以自己做,但自己做起来费劲,还费锅。
  大舅母跟八一已经进了家具厂,虽然还没领工资,但过年的福利已经发到手了,是十斤带鱼和一捆粉条。
  母子二人很高兴,带鱼刚好可以给大家添个菜,除此以外,他们又拿出钱来买了二斤糖瓜。
  还没来得及给大家伙分呢,耿老太太就上门,她也是来送糖瓜的,
  “我们俩岁数大了,牙口本身就不好,再吃糖的话,这几颗牙都得倒。”
  看见猫蛋狗蛋小狗一样的眼神,耿老太太忍不住乐了,摸了摸他们的小脑袋瓜子,“不等你们奶奶发话了,我做主,这包糖瓜就你们几个小孩分。”
  猫蛋狗蛋一声欢呼,直接分糖去了。
  过完了小年,顾超就带过来消息,“我找商业部门的朋友打听过了,民俗博览会是真的,里边的商品可以自由买卖,主办方只收管理费。”
  如果是这样,那民族博览会只是个名头,管理方式就跟自由市场一样。
  顾超问元妮,“你参加吗?”
  “只收管理费的话,那就去一下吧。”
  之前元妮得到了两个蝈蝈葫芦,其中一个是坏的,耿老太太帮忙找了个手艺高明的金匠,用黄金把断掉的两节葫芦接到了一起,现在破葫芦成了金镶葫芦,反而更值钱了。
  除了这两个金镶葫芦之外,元妮还准备了两个木制袖算,这个并不是老队长给她的抵押品,而是四舅母在收破烂的过程中,收上来的。
  四舅母想起来收这东西,还是受到了老队长的启发,如果不是老队长先给抵押品,就算有人把袖算送到了她面前,她也不识货。
  看到元妮准备的这几样东西,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个所谓的民俗博览会,其实就是个低门槛的商贸交流会。
  大舅母几次欲言又止,元妮猜她手里有东西,就笑着问她要,“舅母,你手里有什么?给我碰碰运气吧。”
  所料不错的话,戴科长至少会给她们留下一个展位,不多拿几样东西的话,连展位都摆不满。
  大舅母有点不好意思,“绣花鞋垫算民俗吗?我有几双手绣的鞋垫,原本是想分给大家伙的,但既然有这个机会,我想先挣点钱。”
  大舅母是地道的丹县人,当地妇女最擅长制作绣花鞋垫,虎头帽,还有花馍馍。
  元妮点头,“糖画泥人这些都算是民俗,绣花鞋垫当然也算。”
  于是大舅把自己做的鞋垫拿出来,数量还真不少,一共有二十多双,全部以蓝黑色布面为底,上面用彩色丝线绣出的图案。
  而每一双鞋垫的图案都不一样,最多的是花鸟,其次就是属相生肖鞋垫。
  四舅母忍不住赞道,“大嫂,你这手艺好。”
  她也是会绣鞋垫的,但绣鞋垫的手艺没法跟大嫂比。
  看到了鞋垫,姥姥受到了启发,“做虎头鞋来不及了,咱们蒸点花馍吧?”
  花馍又叫馍花,以麦面为主,用可食用的染色剂染色,蒸出来的馍馍。
  这馍馍是有套路的,蒸馍的人手有多巧,思路有多清奇,蒸出来的馍就有多么令人惊艳。
  元妮盘算了一下展位的面积,“没问题,现在就蒸,蒸好晾一晾,明天刚好拿去卖。”
  大家正盘算的时候,丁老太太来敲门了,她说话开门见山,“听小兵说,你们要参加民俗博览会?”
  “是啊。”
  “我这儿有件东西,你们帮我拿去卖吧。”丁老太太说着,打开了手里的小包袱,从里面拿出长长一串黑色珠子……
  第404章 被自己人拦住
  这珠子颜色乌黑油润,个个大如龙眼,材料非金非玉,落在桌上瑯珰有声,一看就非凡品。
  四舅舅伸手摸了一下,“丁主任,这是什么材料?”
  丁老太太刚要说话,姥爷就吱声了,“这是木料,应该是乌木。”
  大舅舅在家具厂见多识广,其见识已经超过了老父亲,他掂了两下黑珠子,“这不是乌木,这是阴沉木。”
  丁老太太冲大舅舅比了个大拇哥,“陈学工同志,你可真识货,这就是阴沉木。”
  阴沉木和乌木都是漆黑的木料,在不识货的外人看来,乌木和阴沉木是一样的,其实这二者大不相同。
  乌木是木头品种,天生就黑漆漆的。
  而阴沉木的前身可以是楠木,黄花梨等等,只要是质地坚硬的木料,常年埋在地下,不腐不烂,经过自然碳化作用之后,就可以形成阴沉木。
  所以埋地下是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所有埋在地下的好木料,都能形成阴沉木,大部分都烂掉了。
  这就导致阴沉木存世量极少,而且珍贵。
  民间有传说,千金易得,而阴沉木难求。
  丁老太太平时很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用,有点钱全花在丁小兵身上了。
  元妮万万没想到,对方手里竟然有如此珍贵的珠子,她拿起阴沉木珠子摩擦了一遍,手感发烫,“丁主任,这珠子不仅是阴沉木做的,而且还是件古董,最少是明代的。”
  丁老太太大为惊讶,相交一场,她只知元妮是考古系的大学生,可没想到她鉴宝的本事竟然如此出神入化,“是明代的,可你怎么知道?”
  元妮展开珠链,估算了一下长度,大概有一百多颗,不用问了,这是佛珠。
  明代的佛珠,再加上阴沉木形成的年头,这玩意儿怎么也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个值钱的物件。
  “这是个有年代的老玩意了,拿到民俗博览会上卖不值当,而且还漏了家底儿。
  您要是想出这件阴沉木珠子,我可以帮你私下打听买主,比拿到博览会上卖划算。”元妮说的十分诚恳。
  民俗博览会,其实更像是一个年货交流会,也像老式的庙会。
  在民俗博览会上交流的物件,必定是有特色有意思的,但不一定特别值钱。
  这主要是考虑到顾客群体,能去城隍庙逛悠看热闹的人,大多是普通人,买个花馍鞋垫还行,要买阴沉木珠子,就超出主体的消费能力了。
  丁老太太瞬间就明白了元妮的意思,“那行,这事儿就拜托给你了,珠子我先收着。”
  “你要有时间,可以跟着我姥姥一起蒸花馍,进项少点,但只要卖出去就有钱。”
  丁老太太大大方方的点头,“蚊子再小也是肉,我不嫌少,我还能多找几个人一起蒸。”
  姥姥眼珠子一转,就有了主意,“那你跟我一起去参加博览会吧,万一有人相中了花馍,让她们订货,咱们赶年前做出来。”
  丁老太太一拍大腿,“这个主意好,就这么办。可我只会蒸大白馒头,不会花样子。”
  “这简单,你和面,我来捏面人,然后咱们几家的灶一起上锅蒸。”
  丁老太太答应了,她还发动群众,在巷子里借了不少笼屉。
  “把大小一样的笼屉摞在一起,只要一眼灶就可以蒸透,但是要注意火。”
  当天晚上,几个老太太一起折腾着,蒸出五十斤面粉。
  第二天一大清早,元妮就带着展品,往城隍庙去了,顾超帮她推车子,耿老太太和丁老太太还有姥姥都跟着一起去了。
  还没到城隍庙,就见人潮涌动,路边上满是小摊子,卖什么的都有,年画,对联,锅碗瓢盆辣椒面
  “这是没有固定展位的商户,在外头借光的。”顾超说道。
  摆摊的人多,逛街的人更多,两人只能顺着人流慢慢的走,到了城隍庙门口,有两个带红袖箍的人守着,“推车的挑担的,一律不准进。”
  元妮报了戴科长的名号,才被放了进去。
  里边一水的地震棚,棚里的东西要比外边精致,什么泥人,糖人,拨浪鼓都有。
  顾超忍不住笑道,“还民俗博览会?这不就跟庙会一个性质吗?”
  几老太太也觉得,这就是庙会。
  城隍庙里头还有院中院,经过院中院的时候,也有带红袖章的人守着。
  说来也巧,就在一行人的前头,刚好有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背着手悠闲的走着。
  这外国人跟小本子不同,一头金发实在是太扎眼了,跟小太阳似的,他似乎对什么都感兴趣,还买了一个糖人在手里拿着。
  很快就到了院中院,几个带红袖章的人就自动让上到了一旁,还做出请的动作,让外国人进去。
  外国人回头一看,身后跟着一个妙龄少女,还有好几个老太太,他立刻发挥lady first的风度,请元妮一行人先走。
  元妮儿笑眯眯的向对方表示的感谢,没想到外国人是让上了,把守院中院的红袖章却不让她们进去,“这院里都是精品,不对你们开放。”

章节目录